天啟皇帝駕崩,消息很快就傳到朱由檢這邊,得知皇帝哥哥去了後,朱由檢心中悲痛不已,可悲傷的同時也有竊喜。
終於,終於他能成為皇帝了!
可就算這樣,現在的朱由檢還是小心的很,畢竟天啟皇帝雖駕崩,可魏忠賢還在,隻要自己依舊沒能掌握住皇權,魏忠賢對他的威脅一日不會消除。
在接下的一日,朱由檢見了臣子們,因為有天啟皇帝留下的遺詔,再加上魏忠賢的全力扶持下,朱由檢繼位並沒有產生風波,而且天啟皇帝的皇後張嫣從一開始就站在朱由檢這邊,當著所有人的麵表示朱由檢繼承大統理所當然,並希望能儘快完成帝國的權利交接。
就這樣,在八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天啟皇帝駕崩後的第二日,朱由檢換上袞冕,在皇極殿登基為帝,成為了大明第十六位皇帝。
新帝登基後首要大事有兩件,一個是為駕崩的天啟皇帝辦後事和上諡號,第二個就是給自己挑選年號。
天啟皇帝的後事有著規矩,這個問題不大,而且朱由檢很聰明地把這個事交給了魏忠賢負責,倒不是他看重魏忠賢,而是打算用這個事讓魏忠賢分散精力,同時減弱他手中的權利。
對於年號的問題,大臣們也依照慣例為朱由檢擬定了“乾聖”、“興福”、“鹹嘉”、“崇禎”四個年號。
這四個年號其實崇禎的年號最為平淡,乾聖聽起來最好,興福和鹹嘉的寓意也不錯,可朱由檢偏偏就選了最後一個崇禎,也就說從年號確定一刻起,這位新皇就成了崇禎皇帝。
當了皇帝後,崇禎皇帝還是很小心的,他依舊把王承恩放在自己身邊,同時任命王承恩和自己府邸的另一個太監徐應元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此外崇禎皇帝還讓人召回了在南京的曹化淳。曹化淳和王承恩、徐應元一樣都是崇禎當信王時的親信太監,尤其是曹化淳陪伴崇禎的時間更久,能力也更強。
不過曹化淳是王安的乾兒子,天啟二年,在王安被魏忠賢乾掉的時候,曹化淳受了牽連,被魏忠賢趕出京師發配南京,一晃就好些年過去了。
現在崇禎皇帝登基,身邊正是缺人手的時候,崇禎皇帝自然就想到了曹化淳。他這一次把曹化淳找回來就是要讓曹化淳和王承恩一起幫他,有這麼幾個信任的自己人在身邊,他也能夠安心不少。
成為皇帝後,崇禎皇帝在宮中的自由度大了許多,而且在天啟皇帝駕崩後確定自己的年號同時,崇禎皇帝還給自己嫂嫂張嫣上了懿安皇後的尊號。
在張嫣的支持下,崇禎皇帝很快有了麵見臣子的權利,同時也借著為天啟皇帝辦後事的理由把魏忠賢從自己身邊打發了出去。接下來的日子裡,崇禎皇帝陸續見了不少人,這些人中有朝廷重臣,也有普通的部堂官和言官,但這些人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人不屬於魏忠賢閹黨一脈,要不是東林黨派係成員,或者就是同情東林黨的官員。
崇禎皇帝的這些動作魏忠賢不可能不知道,此時的魏忠賢已經感覺到了一點不妙,但還不確定崇禎皇帝究竟是不是要對付自己。
為此,魏忠賢主動向崇禎皇帝提出自己年紀大了,天啟皇帝駕崩後因為悲傷過度自己的身體也不好,實在不堪重任,所以他打算辭去東廠廠督的職務,以表示退讓。
但魏忠賢的辭職被崇禎皇帝拒絕了,非但沒有同意魏忠賢的辭職,崇禎皇帝反而安慰了魏忠賢一番,說自己哥哥駕崩前特意向自己做了交代,讓魏忠賢你好好扶持自己,幫自己當好這個皇帝。這些話猶在耳邊,你魏忠賢怎麼能現在就辭職呢?你要是走了,又有誰來幫自己呢?難道說伱魏忠賢連先帝的話都不聽了麼?就算要辭職,也不急得一時啊,崇禎皇帝覺得魏忠賢完全可以再多乾幾年,等過上幾年,朝政漸漸穩固下來再退居二線也行啊。
而且魏忠賢你跟著先帝這些年勞苦功高,現在自己剛剛登基你就要走,這不是讓天下人覺得自己無法容人麼?這讓天下人又怎麼看自己?魏忠賢你大可放心,先帝信任你重用你,自己也會和先帝一樣看重於你,你就安安心心繼續乾就是了,至於其他的一些傳聞根本就是沒影子的事,如果連你魏忠賢都不信自己,那麼自己這個皇帝當的還有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