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最盛的時候手下控弦者有四十萬,這也是他曾經號稱四十萬蒙古人之主的由來。
但這些年東征西討,再加上各部眾叛親離陸續脫離其本部,林丹汗的軍力縮水了許多,在皇太極著手對付察哈爾的時候,林丹汗手裡能動用的軍力已經不足三十萬了。
幾戰下來,林丹汗又受了些損失,再加上奈曼和敖漢兩部背叛又少了幾萬人。現在皇太極的八旗和蒙古聯軍已經攻進了察哈爾,林丹汗又在戰場上先後陸續再丟掉了近萬人馬。
隨著西遷的決定下來後,林丹汗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阻攔和牽製皇太極的軍隊,所以他手中剩餘的兵馬並不算多,僅僅隻有十萬出頭而已。
這些兵力和林丹汗全盛時期隻有四分之一罷了,可就算這樣他的軍事力量依舊是卜石兔的兩倍還多,更重要的是卜石兔不是皇太極,卜石兔手裡的蒙古騎兵精銳連一半都不到,剩餘的僅僅隻是拚湊出來的蒙古牧民而已,他們雖然也能打仗,可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都不算強,打順風仗還行,打硬仗就差強人意了,林丹汗有十足的把握擊潰卜石兔,一舉吞並其部。
林丹汗分兵兩路,其中一部由手下親信大將因特塔布囊率領從察哈爾右翼前旗而出,帶三萬騎兵由東向西北進軍。
而自己親率領主力由察哈爾右翼中旗出兵,直接西進。
兩路大軍展開鉗型,一上一下、一北一南,其目標直指豐州。
豐州位於歸化城以東,是土默特草原最重要的區域之一,由於豐州的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這個地方土地相對肥沃和河流,許多年前這邊就有不少遷移來的明人開荒種地,形成了草原上較為罕見的農牧耕種區域。
三娘子時期,豐州這個地方墾荒的明人數量不斷上升,再加上三娘子相對緩和的民族政策和鼓勵,使得豐州地區成了土默特難得的產糧區域。
雖然三娘子早在許多年前就去世了,可她去世之後豐州的墾荒耕作並沒停止,卜石兔依舊在這個地方推行當初政策,正是因為這些明人的緣故,使得卜石兔的部落在土默特是最強大的,尤其是這些年天災的影響下,依舊能較好地維持周圍統治的原因。
此外豐州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特殊,那就是在元末的時候這裡曾經是大元和大明決戰的所在。
洪武七年,曹國公李文忠率領大軍出擊北元,在豐州和元軍主力展開大戰,兩戰大捷,連敗元軍,擒獲大元官員十二人,人丁牛馬無數,戰績輝煌,此戰也被稱為豐州之戰。
現在離當年的豐州之戰已過去二百多年了,豐州早就沒了古戰場的痕跡,隨著夏季的即將過去,馬上要進入秋收,種滿糧食的豐州放眼望去如同江南一般,到處可見即將收割的莊稼,好一片塞外江南風光。
林丹汗的行動並沒有掩飾,隨著戰爭消息的傳來,豐州上下人心惶惶,居住在這的明人和習慣於耕作的蒙古人心情焦慮,既擔心林丹汗打來,又擔心一年的收成就此泡湯。
要跑,還是能跑掉的,因為往西不遠就是歸化城,隻要逃到歸化城暫時就能安全,而且林丹汗就算打敗卜石兔恐怕也不會拿他們怎麼樣,畢竟林丹汗是蒙古人名義的大汗,他總不能把土默特的人全部殺光吧?這不符合林丹汗的利益,更不符合他的統治。
可是不跑,豐州一旦打起來凶多吉少,更重要的是即將收割的莊稼地怎麼辦?辛辛苦苦一年,眼看著地裡的糧食馬上就要成熟了,這些糧食要是在兵火中毀了,接下來的冬季拿什麼過?
這幾年天氣變幻異常,連大明都受了災更不用說更北方的草原了。隨著氣候的異常,冬天一來大雪紛飛,牛羊大片大片凍死,一個冬季被風雪抹去的小部落不在少數,更不用說他們這些靠種地的明人和牧民了。
如果糧食全毀,接下來的冬天肯定是熬不下去的,等待他們的隻有活活餓死。既然如此,倒不如繼續留在這裡,萬一林丹汗放過他們也不是沒有可能,隻要守住糧食,一切就有希望,如果糧食沒了,一切也就完了。
豐州的百姓和牧民的想法大體一致,所以在戰爭消息傳來的情況下,離開豐州逃亡的人其實並不多,大部分人還是留了下來。他們雖然知道有風險,可情願承受這個風險,在他們而言,死在刀兵之下反而來的乾脆利落,總比沒了糧食活活餓死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