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兵出山河關,潰於牧野原(上)(1 / 2)

“卯時末,大軍出山河關。”

“午時三刻,兵至北永郡!”

……

陳聞之指著沙盤上的關頭沉聲道,數十條軍令有條不紊的落下,最後的目光確是落到了那山河關上。

三川郡,有三條大川大河流經,由此得名,

“川”字,古籍有言;

象水直達之形,水之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山河關位於三川郡邊界,

出了山河關便是涼州的北永郡,

自古便有,“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的說法。

山河關又為天下十大雄關之一,

東西兩側,有禁溝深穀之險;

北有三川彙聚,抱關而下之要;

山河關雖不是三川郡與整個涼州唯一的關口,

確是最近的一道關口,

早些年間,蠻子南下涼州也想過深入,可有這山河關再前寸步難行若是繞路蠻子也沒那個精力耗下去,同樣也是朝廷掣肘涼州鐵騎的一道雄關,可如今要放棄關口之利出關迎敵實在為下下之策,不過眼下也隻能如此了。

“我領大軍自山河關而出,張總兵你自領一鎮人馬作先鋒營務必在巳時踏入涼州地界為後續大軍穩住前路。”

“李總兵你領一鎮人馬沿河上遊巡查,免得敵人堵塞大河,半渡而擊!”

“王總兵你領一鎮人馬自青峽而出,青峽外有一堅城名為望南,原本是為青峽依托防備蠻子入關的,可二十年來蠻子甚至都沒踏足過涼州地界,所以必然久經梳備,雖如今那徐武陳兵北永郡也曉得那城的重要性,可那涼州攏共不過三鎮人馬。”

“徐武如今兵力捉襟見肘,何況涼州兵卒本就不擅守城,我給你一鎮人馬務必奪下此城,此後便如釘子一般死死的釘在那裡,此為大軍第二條退路。”

……

“遇事,準各路總兵自行決斷!”

軍令下達後,陳聞之猶豫了片刻最後開口道。

“末將,張衛恩領命!”

“末將,王從龍領命!”

“末將,……”

眾將轟然應落,走出大帳各自準備。

此次出兵,陳聞之已經做到了極致。

各路人馬混雜,最關鍵的一路先鋒營是南邊抽調的那一路邊軍,同樣領兵之人也是原本的總兵王從龍。

自始至終陳聞之都沒有沒有絲毫打亂編製的意向,雖然不利於主將的統帥,可一旦打亂短時間之內必然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力驟然下降,所以為今之計隻能如此。

至於自行決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論守城布防,陳聞之自信不輸餘人,

可指揮數十萬的人大軍自己實在力不從心,

畢竟古往今來能夠以一己之力從容指揮百萬大軍的人千年難逢,便是史書之上也僅僅隻記載了一人。

子時末,

整個大帳之中,

除了幾個中年文士外便在無他人,所有領命的將領都已經前去軍中準備,一時間顯得有些空落落的,出了文書毛筆落紙的潤筆聲和柴火劈啪聲外在無異響。

“咳咳……”

沙盤旁,

陳聞之拿出一條白帕捂著嘴,輕咳著,看起來很是憔悴,不著痕跡的把白帕放到身後,擋住那一抹嫣紅的血絲。

“陳公,這北地的風刺骨了些。”

“可彆再染了風寒。”

魏明輔端了一碗薑湯伺候在陳聞之身旁,

看著帳外人影綽綽,莫名的有些揪心。

“嗯,勞煩魏公公了。”

陳聞之接過溫熱的薑湯一飲而儘,看著沙盤上的布局眉頭悄悄有些舒展,可目光落到一旁的銅壺滴漏上的刻度時又下意識的緊皺起來,時間還是緊了些。

“陳公,那日早朝秦公已經儘力了。”

“還望勿怪。”

接過空碗魏明輔還是忍不住開口道。

“我自省得,何怪之有?”

“秦相的恩情我陳聞之沒齒難忘,這一仗若是敗了我自當以身報國,若是勝了說不得回了上京還得灌他個伶仃大醉。”

陳聞之笑了笑,可背影卻莫名的有些蕭索。

“陳公,此仗定勝!”

“借公公吉言!”

陳公灑然一笑。

魏明輔放好碗又給大帳中的火盆添上了柴火。

畢竟是天家的奴才,伺候人的方麵自然是細致入微的,可也不是誰都能享受,在宮中卑躬屈膝是為奴才,到了地方就是實實在在的大爺,這或許就是缺啥想啥,顧不得彆人在背後罵一句沒卵子的閹人,可當麵你得把麵兒給足了,這種扭曲的思想適用於大多宦官。

可魏明輔卻從陳聞之這沒有感受到半分異樣的目光,實實在在的被當成了一個完成的人看,所以也願意多做一點。

走出大帳,用白布抱手揭開瓦罐,

沸騰的瓦罐中還有人參當歸一類補氣血的藥材翻滾。

“陳公,千萬得保重身體。”

“大慶國運如今還得仰仗您!”

魏明輔長歎了一口繼續往裡添著柴火。

……

已至醜時,

從天上往下看去,

整個中軍大營正有條不紊的準備著明日的大仗,朝廷三道聖旨落下,無論如何明日都得有一仗圓了朝廷的麵子。

“陳公,已至寅時了。”

“喝口熱湯暖暖身子。”

魏明輔望著還在沙盤邊上沉思的陳聞之輕聲提醒道,手中的溫熱的參湯遞出。

“有心了。”

陳聞之抿了一口,望向魏明輔道。

“出帳吧。”

陳聞之一口喝完後解開肩上披著的大氅往帳外走去。

“對了,魏公公何時回京?”

“卯時大軍開拔恐怕招待不周。”

陳聞之掀開大帳簾子的右手愣在半空扭頭望向魏明輔。

“陛下身邊自然有人伺候,老奴回京與否無礙,可方才見陳公身體有異,咱家不若留在陳公身邊。”

“上陣殺敵的本事咱家沒有。”

“可好歹也能注意下陳公的身子。”

魏明輔想起早先時候陳聞之白帕捂嘴的場景,莫名有些心酸,本就是花甲之年的老將一道旨令從大慶最南端數千裡之遙調到了最北端,一路舟車勞頓,加上憂心戰事心力交瘁,恐怕也到了極限,遠遠沒有看著那麼平靜。

“多慮了。”

陳聞之長歎一聲閹人的細心果然遠勝常人。

“戰場上刀劍無眼,魏公公還是回京吧。”

“陳公為大慶守國門,老奴自當伺候在陳公身側,也算為國出了一份力,至於刀劍無眼,老奴若是死在這邊關,陛下提起老臣的名頭說不得還要讚上兩聲忠奴。”

魏明輔緊隨其後麵色肅然。

“不滿陳公說,老奴出宮之前便去了一趟淨身房帶出了寶貝,死也能死個全須全尾沒甚遺憾。”

“許久之前老奴也在上京城外認領了幾個遺孤,供其吃穿用度讀書,彆的不求,隻讓他們掛了個魏姓,若是日後彆有高升,覺著宦官作父的名頭難聽了些也可自行恢複原姓。”

“隻求每逢清明年末能添上幾注香火燒上些黃紙錢,老奴去了黃泉也能少被老祖宗責罵兩聲。”

“陳大人見笑了,咱閹人沒多大的念想。”

陳聞之愣神的功夫魏明輔又是自嘲一笑。

“朝堂諸公多不如你也。”

陳聞之怔怔的忘了魏明輔一眼鄭重道。

……

寅時初,

中軍大營已經集結完畢,放眼望去大纛如雲,

其餘兩個營盤的人馬也整兵待發。

中軍大營距山河關不過數十裡之遙,

大軍早已集結,

兩個時辰的功夫自然是足夠的,

山河關外十餘裡處便是大河,

早已有民夫開始搭建浮橋,原本的老橋自然容不得數十萬中軍從容而過,近十萬民夫搭橋看看情形大軍至此地時浮橋便能搭好。

此外早早便出發的一鎮兵馬已經順著大河延岸往上巡查,掀起陣陣煙塵。

卯時末,

站在山河關上遙遙望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