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今宵彆夢寒(2 / 2)

江佐正色道:“是,父親。”

想了想又說道:“我雖癡長宜業一歲,才華卻遠不及他,兒子實在慚愧。宜業知道我明年要下場,不吝跟兒子說了很多行卷之事,並已允諾幫我向著作郎顧況大人行卷。兒子想著,趕緊整理編卷,以備春考,一舉中第,方不負父親期望。”

江父前麵聽兒子說遠不及沈顧行,心裡原本還有些不舒服。但越聽越覺得心裡有譜,便露出欣慰的笑容點頭說:“如此甚好。”

唐朝科考有個潛規則,就是行卷成風。

所謂行卷,就是在開考前,考生們將所作的詩文編纂成冊,獻給主考官或者有名望的前輩大儒,希望他們看了自己的詩文後,能夠在他們的圈層中廣為推薦,以此獲得才名。獲得的推薦越多才名也會越大,那麼科考的通過率就會增加。

因為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考官判卷的時候能夠看到考生的名字。如果一個考生的文學水平在知識分子中已經獲得廣泛認同和讚譽,那麼考官判分時就會更加慎重,從而更容易獲得高分。

後人評價唐朝的行卷是“伯樂一顧,價增三倍”,行卷的重要性可見一二。

後來千古吟唱並成為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賦得古原草送彆》就是白居易的行卷詩,那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膾炙人口,傳唱千年。還有那首“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的詩句,後人都以為是閨閣情詩,但其實也是一個叫朱慶餘的行卷詩。

一個白居易一個朱慶餘,都是行卷成功的代表人物,他們成功的行卷,為後來登科及第鋪平了道路,掃除了障礙。

所以,沈顧行已行卷過一遍了,行卷的門路和訣竅已了然於胸。另外,以沈家在長安的名望和地位,由他作為江佐的引薦人,更容易成功一些。

否則,以江佐的白衣身份,怕是連京城那些老大人的側門,也是進不去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