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開,萬物資始,文明的種子在這被後人稱為神洲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神洲,盤古開天辟地,伏羲始肇人文,神農耕耘造民,軒轅開辟四方,堯舜澤潤萬邦,大禹定立製度。堯舜之時,南方不周山祝融衝撞天際,天崩地裂,四海攪動,萬民束手之際,大禹承上君之命,引華夏餘眾登昆侖山以避洪峰。其後三十載中,十載劃渠通濟引洪水走故瀆入海,十載招醫巫用百草祛時疫,再拾年休養生息調理蒼生,其間當大禹站在看昆侖之巔北望北麓平丘,感於南方動蕩,四野不靖,於平丘之上建立恒夏之都,重新開辟九州之土,以平丘為中州,立九州之政,即中州、雲州、朔州、濱州、灜州、西州、永州、高州、揚州,蕃州為化外之地僅羈縻之。
中州東去之地辟雲州、蕃州,東方日出之所,極廣之原廣五千裡,水自平原分入南北,大水六條,支流不計其數,邊牧遊獵之民遍布於此,當地之民稱此地為遼東,其意為東方遼闊之地,洪水退去則東方遊牧部落西入中土一馬平川,自此東患日益劇烈,一族衰則一族興,安定之日渺渺無期矣;
北出之所開朔州,過玄冥之海登窮隅半島,其民漁獵於此,剽悍勇狡,以老病為恥,鬥死為榮,聚落之間攻伐不斷,且苦寒凋敝,其民常行舟南下,遇強則為商賈,遇弱則為賊寇,或以輕舟泛海劫掠海商及沿岸為患,或以輕兵長途奔襲內陸為匪寇,北海及西海廣受其害;
西方之地臨西海,廣兩千裡,其間綿延沼澤及海水內侵,冬日則海水退去南北連為一陸,夏至則中分為峽,其間則稱若海,南為濱州,北為灜州;
中州之南為中夏故地,然不周山火湧顛覆,陸海跌宕,自西向東,分為三峽洲,與南方蠻荒大陸夾中海,東西共長約八千裡,南北最寬處約為三千六百裡
中夏之西,跨西中海為崦嵫半島,一曰西州,與南方蠻荒大陸隔狹窄海峽相望,海峽狹長,如雙唇離合,曰喙峽,東有翼望群島,以此往東接浮玉、鹹陰二島為翼海。
中央為會稽半島,依昆侖山與中州相隔,其所在曰永州,祈永定安泰之意,三麵臨海,東麵與乾昧半島相挾,曰渤海,南麵有大島曰天虞,島東曰溫海,南曰焱海,西麵有西北方浮玉島,與會稽夾海曰源海,西南方為鹹陰島,其周至會稽夾海曰醴海;
中夏之東為乾昧半島,山地縱橫,山岬直入溫海,曰高州,東鄰空桑半島,其間有少泰、中泰、長泰三峽相隔。三峽連接蒼海、青海,青海北連雲州,其中半島號為連雲島,空桑半島突入蒼海,其東旱地沙海去三千裡,空桑以南為蒼海東岸,臨海之濱綿潤豐饒,有中南洲連接南荒大陸,中南洲上有淦水長五千裡,為天下第一長水,民聚水之濱,廣建聚落興盛一時,然長水唯利水濱兩側,距水兩百裡外即南陸無儘沙海,沙海下暗流湧動,綠洲如珠,牧民逐水而居,華夏於此鞭長莫及,其地有所始、無所終也,以此為揚州。
大禹開創製度之後,其後大啟始建國,以大禹名諱為號,建立大宇朝,即先宇朝。先宇朝,紀元采用雙元製,朝廷紀年為紀元元年逐年累計,帝王紀念為一朝君主一年號,臨朝稱製則稱尊號,山陵崩則由三公九卿重臣以帝王生平議諡號,由宗正及近宗長親、三公重臣商議是否行廟號。大宇朝崇禮敬祖,建國初始即於天下九州分封諸侯以為藩屏,首先以前朝六恪封其宗裔,曰公爵;以大禹治水及征伐四方功臣為邊牧,曰侯爵;以宗室姻親及貴胄為方伯,曰伯爵;以當地土著蕃長為地方長吏,曰子爵;以帝王近衛侍從及扈從為要害關塞駐守,曰男爵;以上五等爵為帝王卿臣,諸侯以下臣屬為大夫,再下為士,其下為民,編籍為戶,依天子法令據其屬田納賦稅,起初天子征十稅一,餘數由諸侯自行處分。
大宇朝初始除中州不封不建,天下諸侯五等分封九千餘族,大宇朝追尊大禹為太祖文帝,以文鳥為朝徽,用鳳為帝王宗室為氏。及太宗武帝崩,平帝時便有伯窮、伯寒先後篡權之亂,待高宗桓帝中興,再傳莊、厘、惠、襄、頃、匡、定、簡、靈九世,三百年間日趨武備鬆弛,百姓凋敝,以至天下板蕩,國勢衰落,史稱九世之弊。
至靈帝大桀時乃有成湯革命,司徒昭明氏相土輔佐宗親武湯大乙代大桀為天子,即世宗成帝者。成帝堪稱一代雄主,建諸侯三千餘邦,遷大禹九鼎於新都,用後稷、仲虺為左右相,以伊尹、慶輔、湟裡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七佐治天下。隻是這中宇朝依舊未擺脫如先宇朝之宿命,三世之興之後,世代之君景、攜、悼、敬、貞、哀、思、考、煬九世者,其國勢逐漸衰落,宗室內訌,外邦紛亂,四方囂囂,萬民難安。景帝其子攜帝為其伯父所廢,其弟悼帝即位二十年而廢,之後又有敬、貞、哀六世叔侄相爭,再有思、考、煬三任兄弟相殘,四方征伐不斷,國家漸漸凋零,百姓流離。史稱九世之亂。
至煬帝時,其好大殆政、離德荒國至極矣。乃有司馬太公望、太史周公旦者輔佐其宗親彆支大昌、大發父子革命中興。大昌不壽,其子大發乃克靖元凶,紹嗣宗祧,是為中宗元帝,以羈縻之策平定四方,在位六十年,以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忽為三公,合尹吉甫、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五卿士稱為八元賢者參謀國政,內修仁政,外膺武功,封建八百方國,闊疆四方萬裡。雖前後有睿康之治,昭宣中興的勃興,前宇朝依舊如同先宇朝、中宇朝一樣的命運,元、睿、康三代之興曆經穆、共、懿、孝、夷、厲、昭、宣、幽九世之衰而走向沒落。睿康之治因後繼者昏聵顢頇,皆付之流水,穆帝好四方遊獵、樂而忘返,其子共帝性柔苟安,共、懿、孝、夷、厲五帝皆朝綱紊亂,政治晦暗。雖有昭宣一時振奮,但待宣帝傳位幽帝,國家依舊淪喪。幽帝侫嬖臣、愛寵妃之子,太子舅父引東原蠻兵破帝都,幽帝放於東圉而亡。
先宇朝、中宇朝、前宇朝,三者合稱上古宇朝,凡三十六世,曆千年而終。
南方諸侯北上勤王,殺太子及其母族,然中州殘破,諸侯擁庶長子南下永州,於醴海之濱,金泠水下遊,會稽山南麓的真揚七丘,興建馠玉城,為承天府,行司隸事,所謂中古宇朝。這中古宇朝凡三十世八百年。
當時王室威權不永,武力不能及西方、東方諸侯,故與上古遺民部落建立新禮法、定宗法,以西方日月天樞山、中央昆侖山、東方壑明俊疾之山、南方天台之山、北方北極天櫃山為五聖山,以五帝為尊,立宗教,綏靖諸侯,然天下群雄早已行兼並之事,史稱下宇朝。又二十五世六百年,大宇朝上有嗣統之爭,內有天道宗法分裂,外有地方豪族勃興,下有各地軍主林立,於是大宇朝紀元二千四百年時終於國家分崩離析。
下宇朝哀帝難以平息朔州北狄諸部南下,北狄三部南下,其中赤狄十二氏族泛舟自北海長途侵擾西海達七千裡,內侵廣千裡,往來神出鬼沒,剽掠行蹤不定。幽皇帝不得已下詔沿海之地凡官員、吏士、豪強、宗族皆可結營建塢自保,按軍功及民戶賦稅之數賜爵酬功;長狄三大氏族走陸路泛中州諸水南下直抵國家腹地,中州久不披兵,除州郡大城,各地難逃兵燹,幽皇帝遣其姨母弟虎淵經略中州;白狄五氏族由蕃州南下,席卷遼東九夷,當地各部不得已南下,內附大宇朝雲州、高州,朝廷詔令當地世家大族聚兵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