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60年代一廚子》全本免費閱讀
“這最初級的廚師啊,那就是做大鍋飯的,就在三昧大食堂乾。那地兒就不說了,跟我不搭嘎。更進一步呢,就是炒菜的廚子,這就是進酒樓乾活的,平日裡,有人下館子,抄個菜什麼的。這對廚藝就有了要求,按照老曹的說法,怎麼著,得跟他二徒弟差不多。”
“他二徒弟的廚藝就更臭了,沒得說。這再往上了,就是曹魏大徒弟的水準了,這水準就能接席了,接一次席,會根據級彆不同,給與一定的提成。這跟我在外麵接席差不多,還有可能少一點,但勝在量大,穩定。”
“還能接席?那酒樓那麼大?”
“那可不,那老大了。哎,你彆打岔啊。更進一步呢,就是主廚。”傻柱說到這兒,頓了一下,得意洋洋地說道:“主要負責一個菜係,還會負責一個廚房。”
“那跟自己出去開飯館有什麼區彆?”齊素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媽,還是有區彆的,還要采買東西,另外,還得有客人。”何曉跟自己老娘科普了一番,飯館就兩個核心,一個後勤備菜,一個前台銷售。後勤裡麵又是兩個核心,一個是廚師,一個是來料。哪一個都很重要。當過廚子都知道,做飯不難,麻煩的是做飯前要準備的東西。
就像是現在許多自動炒菜工具被那麼多人吐槽一樣,我都備好料了,差丟進鍋裡扒拉的那一下?
“對,意思就是那麼個意思,飯菜他們接,飯我們做,做完之後,錢會跟我分。”
“所以,咱們什麼都不用管,就管做飯。”齊素做出了總結。
“對,就是這樣。”
“那成啊,甭管怎麼說,有曹師傅兜底,咱們乾了吧。”
“不自己開飯館了?”傻柱其實也有些猶豫,還是那句話,哪個廚子不想自己開個飯館。
“不了吧,你還能比曹師傅聰明?”
“那倒不至於,那聽你的。”
“嗯呐!”
1980年8月,上頭在《關於轉發全國勞動就業會議文件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有關部門對個體經濟發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難、歧視。這份文件的下發,也就意味著華國開啟了個體經濟的時代。
同年10月8號,《四九晚報》在頭版正中間,最顯眼的位置上,刊登了這麼一條大新聞:“本市城區第一條中外合資美食街開業,第一家由個體經營的酒樓——三昧酒樓今天開業!”
10月9號早餐。
秦京茹帶著忐忑的心情往外張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