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練兵尋將(1 / 2)

《武穆遺書》十分重視選兵,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兵之貴選。”

認為選兵“其法惟在精”,反對選用“城市遊滑之人”,“奸巧之人”,主張用“鄉野老實之人”。

當然,所選士兵能做到“精神力貌兼收”,當然更好。

戰爭時期,其實沒那麼多講究,嶽飛早期征召的士兵,素質也大多是良莠不齊。

直到他對金人作戰,連戰連捷,地位穩固以後,方才著手練一支精兵。

嶽飛認為“士卒貴精而不貴多”,在他汰掉大半老弱殘兵以後,僅得千餘人。這些人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背嵬軍”的雛形。

因此,方浩想要練一支精兵,就得先從“選兵”著手。

就這樣,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方浩的日子,過得緊張而充實。有了朝廷大義和財力支持,選兵並非難事。

隻是這整個過程中,方浩下意識的將選練的士卒,與大江盟的幫眾,有意區分開來。

他太清楚江湖鬥毆與戰陣廝殺的不同了。如果說江湖鬥毆更多依靠的是個人勇武,神功絕學。

戰陣廝殺靠的則是重複的操練,嚴明的紀律,很可惜,大多數江湖中人,做不到這一點。

對選練出來的新兵,方浩采取《武穆遺書》中的“養兵練兵”之法操練。

“設使平日所習之號令營藝,都是照臨陣一般,及至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則於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

要求手下將士“耳隻聽金鼓,眼隻看旗幟”,“大家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

當然,方浩也非常清楚,這般操練出來的新兵,技藝再高超,也都是花架子,因為他們沒有見過血。

嶽飛也在《武穆遺書》中感慨,訓練畢竟與實戰有所差彆,平日裡十分武藝,臨戰時如用得五分,實屬不易。

隻是實戰這種事情,急不來,如今南宋朝廷已經再次向金人議和,稱臣納貢。此時並非開啟戰端的最佳時機。

不過,方浩也在這段時間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操練中,發現自己的統兵能力,貌似一般。

究其緣由,蓋因方浩本質上還是一個江湖武人。

他已經習慣了高來高往,快意恩仇。讓他衝鋒陷陣,斬將奪旗還好,讓他坐鎮後方,統籌指揮,方浩總有一種難言的拘束感。

“我需要一個能獨當一麵的將領,為我統兵作戰。”

方浩腦中跳出來的第一人選,就是郭靖,這位原著時間線裡的天命主角,不僅是武學宗師,還是軍事大家。

追隨成吉思汗覆滅金國,遠征花拉子模,坐鎮襄陽幾十年,讓蒙古大軍難以寸進,無不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若非朝廷暗弱,無力回天,加上年事已高,郭靖後來也不會以身殉國。

“現在的郭靖,大略隻有十五六歲,還在蒙古學藝,雖是璞玉,也要經過雕琢才行。”

不得不說,因為方浩的亂入,原著劇情線已經有些麵目全非,彆的不說,陳玄風的密謀被他挫敗,江湖上也不會出現“黑風雙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