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完麥穗裝好車之後,楊開山就帶著兩個兒子和孫子趕著牛去了市裡,半路又帶上等在路上的女婿一家。
楊興武的腳經過一夜的休息,好了不少,回到家裡,吃了張奶奶烙的餅,這才回炕上繼續休息。
王招娣安頓好家裡後就去了娘家。
老宅裡的孫春妮跟劉翠花也是如此。
楊興武睡了一個回籠覺之後,發現天已經大亮。
起身下炕,看到家裡沒人,簡單洗漱一番。
在家裡找出父母從學校帶回來的高中的課本看了起來。
簡單翻了一下教材,以他這個專業老師的角度看這些教材。
感覺編寫的教材不是那麼完美。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點都是由淺及深,考卷也是如此。
50%的容易題,30%的中等難度題,剩下20個的才是難題。
但是楊興武看了半天,這些教材,難怪不少人考不上大學,這涉及的知識點又多又雜,考的難題還有點多!
想到這裡,他翻開數學教材,先從自己最擅長的科目開始過一遍教材。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教育方式有點快,知識點有點多。
不過結合教育的曆史也能理解,我國在七十年代就提出過所謂的九年義務教育。
不過那會的九年義務教育,是指小學五年,中學四年,初中高中各兩年,與現行體係自然有大不同。
在這個時代,學校一共分為四種。
村小也稱初小,即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校。
一般村裡就有這個小學,也稱村小。
當然還有啟蒙用的學前班,也稱育紅班,半年級。
高小,是指高級小學,有四年級和五年級,一般是在鎮上上學。
此外還有完小,即完全小學,包含學前班和一到五年級。
小學畢業之後會考初中,考上之後才能念書,初中學習兩年可以考中專,考上之後學習兩年就能分配工作,成為城裡人,從此跳出農門。
這也是原主的夢想,但是在這個年代考上上中專的難度,不亞於考大學。
也正是這次的考試也給原主帶來一些心裡陰影,是以在上高中之後越發勤奮,才有了現在的楊興武。
許多人出於想早點出來幫家裡分擔壓力的想法,學習好的尖子生都會去考中專,想比之下高中就好考許多。
高中學習兩年之後就可以考大學,不過這會兒的大學包含職校技校、大專本科等等,雖然有些學校不咋地,但是發展上幾十年,至少都是個本科。
此外還有完全中學,即初中高中在一起的學校,一共是四年製。
不過按照他所知道的教育曆史,不少中學會在這幾年陸續改成三年製,小學也會改成六年製。
楊興武一直到上小學都千禧年之後了,他們村裡的小學還是五年製,學習差的才會被安排到六年級讀一年。
這也是他小時候最接近的教育改革。
翻看完數學教材之後,楊興武又拿出英語課本看了起來。
至於為何是英語?
那是因為他們學校的這個外語老師學的是英語。
雖然國家給了考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相關的外語人才不夠,隻能靠老師的專業選擇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