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滅匈奴(2 / 2)

火銃隊,顧名思義,是手持火銃作戰的部隊。

而火銃,也是墨辰根據後世的記憶,聯合秦統一六國後,在華夏大地招募到的大量能工巧匠,一同製造出來的初代火槍。

在研發火銃的過程中,最讓墨辰意外的是墨家學派成員的加入,以及給他提出的許多科學的建議。

甚至於,因為有了大批的墨家學派人員加入到兵工坊,使得墨辰到了最後都不需要他自己怎麼動手了。這些墨家派係的人,基本上各個都是動手能力超強的機械師。

有了這些人,再加上墨辰根據後世對相關武器的所見所聞而做出的設計指導。

火槍的原型,最初代的火銃,很快就被他們給搗鼓了出來。

第一個火銃,原理非常簡單,由墨辰親自監督動手製造完成。

選擇一截空心竹子,把一頭賭死,往裡麵填裝一定當量的火藥,並用東西把火藥壓實。

做完這些,再往裡麵加入一顆小石子,最後在竹子堵實的那頭,用預留的引線孔,把火藥點燃。

火藥在竹子裡膨脹爆炸,爆炸產生的膨脹推力,會在瞬間推著石子往沒有被堵住的一端高速移動。

最終,石子被從空心竹管中快速的發射出去,並對前方目標造成了一定的殺傷效果。

受到這個簡單的模型原理啟發,來自於墨家的一眾機械師們沒用多久,便用銅管和鐵管,製成了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銃。

接著,墨辰對後世成熟的火槍特點不斷回憶,以此來指導墨家派係的人員不斷對初代火銃進行改進。

經過數個月,數十次的改良後,現在的火銃,已經加入了扳機、火繩、準星、照門、槍托把手等部件。

這使得火銃除了在子彈和彈道內部密封方麵,因為受限於現在的工藝水平無法製造之外,其它的許多部分,都與後世的火槍非常接近了。

除了單兵手持的火銃,墨辰還和墨家派係的成員一起,發明了碗口般粗細的大火銃,這種火銃,墨辰把其命名為小鋼炮。

小鋼炮,因為銅管比較粗,也比較長,足有兩米多,所以在射程上,要比單兵火銃遠不少。

除了小鋼炮,墨辰還和墨家派係的成員一起,發明製造了口徑足有水桶大的火龍炮—1號。

之所以被叫做火龍炮—1號,是因為這種超級口徑的火銃,是墨辰在原火龍炮的設計基礎上,改造而成用於代替原車載火龍炮的改良型號。

這種超級火銃,被製造出來後,和火龍炮一樣,專門用四輪車承載,用於戰爭中的重火力覆蓋打擊。

除了這些火銃和火炮的改良製造,原本隻能承載單人的滑翔翼也被這些墨家派係成員進行了改良升級。

改良升級後的滑翔翼,看起來更像是初代的固定翼飛機,隻是因為沒有便攜式的發動機來驅使其移動,使得這種改良滑翔翼飛機,依舊還隻能采用原始的人力做功作為初始時的動力。

這種改良的滑翔翼飛機的最大特點是,一架飛機可以同時承載兩個人,並且做到了一人即可控製飛機,另一人可以在空中進行其它諸如丟炸彈、用弩弓射擊等動作。

同時,改良的滑翔翼飛機因為體型變大,使得它比單人滑翔翼飛機,可以多承載至少四五倍重量的物體。

這種改良,無疑增加了其載彈量。

有了這些新式裝備的加入,八十萬秦軍在王翦的率領下,直接跨過北部邊疆的邊境線,橫掃三個部族的聯盟軍隊。

遊牧部族的五十萬盟軍,多為草原騎兵,這些騎兵,兵強馬壯,不可謂不強。

隻是悲劇的是,他們這次遇上的是裝備有大量火藥武器的秦國軍隊。

再強壯的草原駿馬,初次碰到雷爆彈等大當量黑火藥的驚人爆炸聲,也會使得這些馬匹瞬間受到驚嚇,亂作一團。

而在三個部族的騎兵亂做一團的時候,數萬人的火銃部隊開始發揮作用。他們采用數排分次射擊的打法,第一排的人打完了裝填彈藥,第二排的人立即接上。

與此同時,秦軍著名的弩弓兵也沒閒著,各種綁著條狀炸藥包的弩箭被無差彆的射向了對方的騎兵陣地。

至於剩下的火龍炮、小鋼炮、投石車等,更是一刻沒有停歇的裝填著彈藥,不斷的往騎兵群裡招呼。

就在這種近乎狂轟亂炸的打法下,五十萬草原騎兵,第一天和秦國的軍隊接觸就被打的潰不成軍了。

在接下來的三個多月裡,王翦率領秦國的軍隊在匈奴、東胡、月氏,三個部族的領地上長驅直入,一鼓作氣分彆俘虜了三個部族的首領。

然而,就在王翦派人寫書信,向鹹陽傳了戰爭勝利的戰報後,他等到的並不是期待的就此班師回朝的命令。

而是嬴政那透露著濃濃銳利肅殺氣機的簡單幾行字:

“斬根北部蠻夷,一個不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