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網絡遊戲,讓黑白鵝公司賺的盆滿缽滿,愈加強大。而靠著從遊戲行業賺來的資金,麻豆花采納董事會的意見,開始有意無意的向隆東國的一些實體行業投資或者入股。
麻豆花進行這些投資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回報。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想要通過在隆東國各行各業投資的方式,來構建出自己的關係網和利益網。
說的直白些,就是用投資的方式,來為黑白鵝公司和麻豆花自己,構建一個在隆東國內的防護層。
這個防護層的作用,更多的不是為麻豆花賺錢,而是用來幫助麻豆花解決掉一些來自於隆東國管理層、律法層等方麵的麻煩。
在這個防護層之內,受到保護著的泛民娛戰略,才是麻豆花用來賺錢的核心命脈。
自覺已經把防護層打造的很是堅固之後,麻豆花正式的開始了他的泛民娛戰略。
在接下來的五六年時間裡,麻豆花和他的黑白鵝公司,憑借著雄厚的資本支持,陸續采用入股、合並、打壓拆分再收購等商業手段,把隆東國的動漫、影視劇、網絡文學、網絡直播、音樂、電商、外賣、搜索引擎、雲計算、虛擬支付等諸多基於互聯網科技的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侵蝕掌控。
而這其中,黑白鵝公司最占據壟斷地位,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又以泛民娛戰略中,最核心的幾個相關行業。
這幾個行業分彆是:
網絡遊戲、網絡文學、影視、動漫、音樂。
按照承弑武提出的泛民娛戰略成型後的運作原理,黑白鵝公司會先利用他們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上的壟斷優勢,把一些精心包裝好的種子,用雲計算技術,在互聯網上進行大範圍的推廣宣傳。
這個推廣宣傳的過程,一般是先讓種子們參加某些知名的綜藝選秀節目。然後在種子們參加選秀的過程中,通過在互聯網上為種子們製造話題進行炒作。
當進行了幾番炒作,讓種子們有了熱度和流量之後,黑白鵝公司會采取征文的形式,讓他們壟斷著的網絡文學企業內的文學創作者們,根據這些種子的人設和外貌性格,創作出以種子們為主角的商業文學作品。
再之後,黑白鵝公司會拿著征文比賽中勝出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動漫和影視劇的改編。
而在拍攝影視劇的過程中,黑白鵝公司又會讓種子們按照文學作品中早就安排好的角色劇情,進行量身定做的拍戲。
等這些種子按照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劇本,拍完了戲之後,黑白鵝公司會對種子們和他們拍攝的戲,進行新一輪的輿論宣傳造勢。
最終,如果一切流程都沒有出現意外,那麼當這部戲上映之後,在黑白鵝公司背後的壟斷資本運作下,這部戲和其中擔任主角的種子的知名度,已經在互聯網上變的火爆。
在這時,黑白鵝公司一般還會專門讓作曲家根據這部戲的劇情和他們推出的種子主角的人設,創作一首音樂,讓種子主角進行演唱,然後再在互聯網上,進行一次鋪天蓋地的輿論宣傳造勢。
經過這一係列的包裝推廣之後,原本隻是籍籍無名,毫無才藝的種子,搖身一變,就會成為一名在隆東國,被數以億計的公民知曉的爆火明星。
而麻豆花和他的黑白鵝公司所要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結果——在拋開演技、品行、道德、天賦、運氣等這些傳統的條件之後,隻需通過精心的文案包裝塑造人設,以及鋪天蓋地的流量炒作,就可以批量製造出爆款的全民明星。
最後,黑白鵝公司會借助這些由他們打造出來的流量明星身上吸引的關注度,來對那些深陷到完美人設中的所謂粉絲,進行思想和物質錢財等方麵的韭菜收割,以此來謀取暴利,收回前期花在打造流量明星身上的投資。
這種如同流水線生產商品一般,所製造出來的流量明星,在泛民娛戰略中又被稱之為IQ。
所謂的泛民娛戰略,本質上就是通過壟斷資本對互聯網相關領域的壟斷和輿論導向控製,用流量來打造出一個個的爆款IQ,最後再從這些IQ身上,收回前期的投資,以及賺取遠高於投資的暴利。
根據不完全統計,黑白鵝公司利用泛民娛戰略產業鏈,打造出一名成功IQ的綜合投入,一般在幾百萬聯邦幣。
而這個IQ在成熟之後,能夠為黑白鵝公司賺取到的利潤,輕鬆就可以突破一億聯邦幣。
極少的資金投入,成百上千倍的回報,這便就是泛民娛戰略的割韭菜斂財方法,也被稱之為粉吸經濟。
而借助著這種IQ孵化運作的泛娛樂模式,黑白鵝公司就像是擁有了一台可以印錢的永動機一樣,從根本上解決了資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