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病樹前頭萬木春】(2 / 2)

九錫 上湯豆苗 6582 字 5個月前

常年身處織經司中,成日裡和陰謀詭計打交道,他此刻已經意識到這件事恐怕是一個漩渦,任何人卷入其中都有可能粉身碎骨,便恭敬地說道:“是,舅舅。”

那輛馬車在一眾高手的保護中離開織經司總衙,然後轉向趕赴皇城。

當秦正踏進文德殿東暖閣,立刻便感受到此間凝重的氣氛。

抬眼望去,隻見天子麵無表情地坐在禦案之後,兩位宰相各有一張圓凳正襟危坐。

“臣秦正,參見陛下!”

秦正近前行禮,隨即便聽天子說道:“平身吧,關於京中近來一些和淮州陸沉身世有關的傳聞,織經司可曾注意?”

“回陛下,臣已聽聞,正在命人加緊收集,形成完成的文字呈報陛下。”

秦正語調平緩,字斟句酌。

李端微微頷首,轉頭望向左相李道彥,淡淡道:“左相,既然是你主動提起這些傳聞,朕想聽聽你的看法,這些傳聞是不是無中生有?”

“陛下,老臣不敢斷定。”

李道彥花眉微皺,不慌不忙地說道:“先前朝中莫名掀起一股針對右相的風波,老臣心裡覺著這是北邊的離間之計。後來通過有司的審查,證明朝中確實有幾個蠢貨被北邊的金銀財寶迷住了雙眼,另外一些人則是另有所圖。如今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京中突然冒出來關於陸沉身世的傳聞,或許也是北邊的手段?”

李端便問道:“所圖者為何?”

李道彥緩緩道:“陛下,如今邊軍北伐的勢頭一片向好,陸沉這個年輕人更是充分展露才華,不僅在謀略上天賦異稟,領兵衝陣也是一把好手,先前不就是他領軍夜襲湧泉關贏得北伐第一戰?如果他深陷傳聞困擾,他肯定得回京將這件事解釋清楚,如此一來怕是會動搖邊軍士氣,北邊自然就可以極大地減輕壓力。”

李端神情漠然,沉默片刻之後又問道:“那麼在左相看來,朕是否該將陸沉召回京城?”

當此時,秦正和薛南亭對視一眼,都能看見對方眼中的憂慮之色。

兩人身為天子的左膀右臂,推動北伐最堅定的擁躉,很清楚天子的態度才是邊軍的後盾。

如果沒有天子排除阻力,朝廷不給靖淮兩地足夠的支持,二十餘萬邊軍吃什麼喝什麼拿什麼發放軍餉?

光靠這兩地本身的民力根本養不起這麼多軍隊,所以朝中有識之士一直對蕭望之割據一地的說法不屑一顧。

難道蕭望之登高一呼,淮州的百姓就會寧肯自己餓死也要供養十萬大軍?

真正的現實是,衡江南岸十三州的賦稅才能支撐淮靖兩地的邊軍,這種情況下蕭望之拿什麼謀反?

與其說他會謀反,不如說他有可能一氣之下投奔北邊景朝,這才是以李道彥為首的江南世族極力避免出現的情況。

然而當這個傳聞出現後,秦正和薛南亭明顯感覺到,天子一直以來極其堅定的心誌出現了一絲鬆動。

他們又轉而望著李道彥,隻見老者遲疑道:“陛下,茲事體大,理應聖裁。其實老臣不太相信這個所謂的傳聞,陸沉怎麼可能是楊光遠的遺腹子?隻不過世事難料,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訥,假如陸沉真是楊光遠的遺腹子,這裡麵恐怕會有很多乾礙,唉……”

李端默然不語。

這兩年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太好,所以才極力推動北伐。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次踏足河洛城,去看一眼大齊傳承一百四十多年的京城,如此也不枉李家曆代先帝在天之靈的看顧,也算對得起自己身為李家子孫殫精竭慮十餘年的付出。

那一日收到蕭望之派人快馬送來的捷報,得知淮州軍接連收複湧泉關、通山、穀熟、青田等地,他第一次在寢殿中放聲大笑,破例飲酒直至微醺。

然而就在這樣喜慶的時刻,李道彥帶來的消息如一盆冷水澆在他頭上。

陸沉竟然有可能是楊光遠的遺腹子?

李端當然知道楊光遠是含冤赴死,他對那位百年一遇的名將十分敬佩,也清楚這是他死去的父皇一手造就的冤案。

然而這件事的關鍵不在於他如何看待楊光遠,而是陸沉如何看待當年那樁震驚世人的冤案!

倘若陸沉真是楊光遠的後代,而他對朝廷滿心怨恨,那他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是為了攫取權力,然後在最緊要的時刻給大齊朝廷的心窩狠狠插上一刀。

這是人之常情,為父報仇乃是天經地義。

可對於李端來說,他如何能夠接受這樣的後果?

東暖閣內一片寂然,三位重臣儘皆望著禦案後的天子。

良久過後,李端幽幽道:“暫且封鎖消息,容朕想一想,想一想……”

語調艱澀且沉重。

……

今日4更,還欠25更~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