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r>????如今他作為廣陵軍都指揮使,自然有資格在這種軍務上發表看法。
蕭望之平靜地說道:“有話便說。”
蕭閎謹慎地說道:“大都督,既然敵軍有可能設伏,我軍是否需要更小心一些?”
“常理而言自然如此,但是這對我軍來說是一個重創慶聿恭麾下主力的機會,值得為此冒險。”
蕭望之的解釋簡略且從容,繼而道:“方才所議內容,可在行軍途中告知你們麾下的將官,另外調整一下各軍方位。泰興軍居前,廣陵軍居左,鎮北軍居右。”
“末將領命!”
三位都指揮使齊軍應下。
淮州軍在陳官鎮做了最後一次休整,然後四萬精銳攜帶一定的糧草補給,以決然之勢西進!
山川連綿,壯麗如畫。
這支大軍一路無視景燕兩方的遊騎斥候,亦不在意路途上經過的城池內的敵軍會抄截自己的退路,他們眼中仿佛隻有雍丘城。
每日行軍八十餘裡,這個速度顯然超過了景軍斥候的預計,沿路北燕幾座城池城門緊閉,唯恐這支齊軍的目標是自己,但是淮州軍連看都不看一眼,他們就像一股洪流般徑直向西。
其實在這個時代,不熟悉兵事的人會有一個錯覺,那就是騎兵的長途奔襲能力遠勝步卒。
實際上論長途行軍能力,步卒要勝過騎兵,後者強在較短距離的高機動性。
原因很簡單,馬匹的耐力比不過人類,騎兵如果不顧馬匹腳力強行長途奔襲,速度確實要勝過步卒,但是這樣行進的騎兵在到達目的地後就不會具備繼續作戰的能力。
無數急報飛往雍丘和河洛城,而淮州軍已經深入沫陽路境內。
他們完全沒有掩飾自己的目的地,稍有見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支精銳步卒衝著雍丘而去。
四天後,淮州軍被迫停下腳步。
一支景軍騎兵擋在他們的前方。
大旗之上,書寫著“忠義”二字。
大景皇帝麾下的忠義騎兵。
蕭望之沒有絲毫猶豫,鎮北軍拖後掩護,大軍迅疾向北方移動。
忠義軍統兵大將蒲察並未直接發起進攻,雖然他麾下兵力足有一萬,但是他仍然眼睜睜地看著淮州軍退向鹿吳山一帶。
他隻是率領忠義騎兵,如同緊盯著獵物的野獸一般,跟在淮州軍後方,保持二三裡地的距離,顯得極其謹慎。
鹿吳山下,淮州軍已然背山而立。
山上有活水,手中有糧草,軍心依然穩定,隻是士卒們難免有些失落。
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使命,原本以為會完成一場載入兵書的長途奔襲,解救雍丘之危,同時對景軍主力造成重創,然而一支景軍騎兵的出現就讓這個宏大的願望變成泡影。
早已得到知會的將官們安撫著士卒,幾位主將則跟在蕭望之身後,觀察著陰魂不散的景軍騎兵。
次日一早,局勢陡然大變。
一路上暢通無阻的淮州軍猛地發現,僅僅一夜過去,他們竟然陷入不知多少景軍的包圍之中。
西南方,景軍忠義騎兵的大旗迎風招展。
西北麵,打著景軍效節軍旗號的步卒出現。
東北方向,一支隱藏旗號的景軍步卒徹底堵住淮州軍的退路。
東南方向,又有兩支景軍出現。
這兩支景軍的領兵大將帶著親兵堂而皇之地相聚在一起。
兩人見禮之後,不約而同地轉身望著遠處鹿吳山下的淮州軍營地。
“蕭望之就在那裡?”
術不列神色沉靜,語調中帶著幾分隱忍的殺氣。
陀滿烏魯點了點頭,道:“這位淮州大都督肯定想不到,他的一切舉動都在王爺的預料之中。”
石泉城外那場敗仗,讓陀滿烏魯心中積鬱了太多的憤懣,他本以為會受到慶聿恭的治罪,亦或者是再度南下將功贖罪,卻沒想到等來的隻是一道讓他龜縮新昌城的軍令。
陀滿烏魯不敢違抗,隻是那股憤怒無法宣泄,直到沒多久又有一道命令傳來。
他知道不光自己收到了類似的命令,所以淮州軍這一路突襲挺進才如此順利。
這是一個敞開的口袋,就等著淮州軍一頭紮進來。
如今自然是收網之時。
想到這裡,陀滿烏魯咧嘴一笑,滿麵猙獰之色:“蕭望之死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