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慶聿恭確實是當世最了解景帝的數人之一。
從“費心籌謀”這四個字,他便準確地猜到天子的心思。
隻是即便他能猜到,也無法阻止天子。
在其他人尚且懵懂的時候,景帝繼續說道:“朕觀曆朝軍製,確有更加合理的地方,郡王意下如何?”
撒改等人猛地抬起頭來。
大景立國三十餘年,先後兩任帝王都不曾改變景軍的根基製度,那就是以阿裡合氏、慶聿氏、輝羅氏、夾穀氏、準土穀氏、回特氏這六支實力最強的部族子弟組建的強大九軍。
這也符合景廉族崛起的進程。
從百年前紮根於北疆草原,到六十餘年前逐漸壯大,在吞並了大量部落之後,景廉族形成以阿裡合氏為首、其餘五姓部族拱衛的格局。
時至今日,景朝九軍不再像當年那樣涇渭分明,除了依舊由皇族阿裡合氏掌控的忠義軍和效節軍、慶聿氏掌控的夏山軍、輝羅氏掌控的長勝軍,其餘五軍吸納了很多不同勢力的子民,大體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
當然,除了實力最弱小的牢城軍之外,其餘八軍的主要將帥仍舊由各自對應勢力的貴族武勳擔任。
過去十餘年的時間裡,景帝通過各種手段整合內部的力量,讓一個極速擴張不斷膨脹的王朝停下腳步,從上到下形成一套高效的官府體係。
他效仿南齊官製,並且參考了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在中樞以尚書省為主政衙門,並且大力提拔各種有才之輩,不計較他們的血脈出身,所以趙思文才能成為百官之首的尚書令。
在地方則設路、府、州、縣四級體製,又通過禦史製度建立起監察體係。
簡而言之,如今的景朝絕非那種曇花一現的王朝,它擁有非常強的自我修複能力,並且又保留了一部分景廉人骨子裡的悍勇之氣。
現在擺在景帝麵前的則是最後一個問題。
大景九軍雖然強大,但是若不能改變這套製度,必然後患無窮,因為這些軍隊依然具有各大勢力深深的烙印。
景帝當然有足夠的自信驅使這些勢力,可是對於一個王朝而言,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想要改變現狀毫無疑問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會牽動無數人的利益,尤其是今日站在殿內的重臣們。
慶聿恭首當其衝。
至於撒改等人,他們早已被景帝磨平了棱角,在沒有明確景帝的具體想法之前,壓根不敢輕易置喙。
眼下他們隻能希望慶聿恭可以站出來,代表他們勸阻天子。
然而就在片刻之前,他們還恨不得慶聿恭可以老死府中,不再過問朝政,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感受到那些聚焦己身的目光,慶聿恭依舊平靜地問道:“不知陛下作何打算?”
“如今南邊戰事不休,朕不會輕舉妄動,隻是提前和諸位卿家商議一二。”
景帝先堵住一些人準備拿出來的借口,繼而道:“雖然朕很不想承認,但是通過前幾年的戰事足以證明,我朝軍隊的實力有所下降,不複鼎盛時期的所向披靡。由此觀之,原先的軍製存在不少問題,猶如一潭死水逐漸沉寂。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朕認為應該施行更加明確的獎懲製度,以及更加完善的操練章程。”
慶聿恭心裡清楚,重點在於最後那句話。
景軍實力下降的原因,其實殿內所有重臣都心知肚明。
這是一套日趨僵化的體係。
以夏山軍為例,高級將官長期把持軍權,就算是慶聿恭也無法輕易攆走那些人,因為對方本就是慶聿氏的鐵杆擁躉。
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後輩子弟、心腹親信組成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同時又是慶聿氏的根基所在。
慶聿恭或許可以撤換罷免一兩個人,終究無法打通所有關節。
此非人力所能為。
對於慶聿恭來說,一小部分能力不足但占據權位的人不會影響大局,但天子如此鄭重地提起此事,意味著這個體係必然會開始變化。
果不其然,景帝繼續說道:“一直以來,我朝軍中便是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如此就能激勵將士們奮勇作戰。但是曆經幾十年的發展,軍中盤根錯節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若不早做決斷必受其害,這幾年邊疆戰事的連續失利已經給我們敲響警鐘。現在南境戰事不休,其他地方也會有動靜,正是邊戰邊調整的機會,郡王以為然否?”
慶聿恭不慌不忙地說道:“臣鬥膽猜測,陛下是想將練兵與帶兵之權分割?”
景帝目露讚許,其他人或許還在胡亂分析,隻有慶聿恭能準確把握他的心思,不由得頷首道:“正是此意。”
所謂二權分割,是指改變現今各軍主帥大權獨攬的情況。
在景帝的設想中,大景軍製往後會形成“駐軍”和“行軍”兩套體係,即各軍平時固定駐紮,非作戰時進行士卒的選拔、操練和教導,等戰時再從各地駐軍抽調兵馬組成大軍,由朝廷任命的主帥進行統一指揮。
表麵上來看,這套軍製相較以往似乎有些臃腫,等於憑空多出來不少職位,但實際上是調兵大權悉數歸於朝廷。
也就是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