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點的山林還沒有半點亮光,連太陽能燈都耗儘了最後一絲電力。
直到灶台裡的木柴被點亮,火光跳躍,周圍的一切才若隱若現的呈現出來。
昏暗的群山無比安靜,除了嘩嘩的水聲就隻剩下風聲以及火苗劈裡啪啦的聲響。
嬰孩輕微的哼唧聲斷斷續續,在這曙光前的黑暗裡顯得格外明顯。
李青峰組裝好石磨後,先用開水燙澆一遍,然後才把昨夜泡好的黃豆一點一點塞入石洞,緩慢而勻速的轉動起來。
石頭層層不見山,短短路程走不完。 雷聲隆隆不下雨,大雪紛飛不覺寒。
這說的就是石磨。
石磨是農村幾千年來常用的糧食加工工具。
從古代流傳下來已經幾千年,融入了一代代工匠們的智慧,且仍在不斷持續改進。
石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麵的部分叫磨扇,下麵的部分叫磨盤。
兩扇磨扇中間專門鑿有一些凸凹的斜線紋理。
紋理是以磨軸為中心向四周散開。
下磨扇是固定在磨盤上的,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套子,兩扇相合以後,上扇套子可以繞軸轉動。
兩扇相對的一麵,鏤刻著許多紋理。紋理溝也是一片密密匝匝的空膛,叫磨膛。
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
上扇有兩個磨眼,磨麵的時候,糧食通過磨眼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或者漿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
此時李青峰磨的是加水的黃豆,那豆漿沫就會一點一點的彙集到磨盤上,然後流動到下邊裝豆漿沫的桶裡。
這磨豆漿跟磨乾麵不同。
磨豆漿不僅需要把黃豆浸泡一個晚上,而且磨的時候,還得加水。
豆跟水的比例一般在15左右。
而且還要一點點放,不能一次性放太多,不然會導致磨扇磨不動,或者磨出來的豆漿不夠細膩。
因此,李青峰的大力氣在這項工作上雖然討得到便宜,但卻不多。
他得控製力道,緩慢而勻速的轉動磨扇,不能操之過急。
等把豆漿全部磨好之後,還得過濾一下。
過濾物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潔白且流動性增高的液體就是豆漿。
另一部分被包在紗布裡的固體就是豆渣。
李青峰趁著孩子還沒睡醒,就把豆漿放到鍋裡慢慢熬煮。
同時,又把豆渣放入盆裡,打入幾個雞蛋,再加一點葛根粉、鹽巴、食用油等等。
攪拌均勻後,用手抓成圓球狀,放入燒熱刷好油的鐵鍋裡,再用鍋鏟一壓,就成了圓餅。
這豆渣圓餅煎至兩邊焦黃便可撈出。
因為今天是第一次做豆漿,量不大,豆渣也不多,總共就煎了十來個豆渣餅。
香噴噴的味道好像一連串的螞蟻,悄無聲息的爬入了子衡的鼻子中。
他猛地睜開眼睛,坐起身,大叫“爸爸,好香啊。”
一旁哼唧了一晚上沒怎麼睡好,到了快天亮時才沉沉睡去的子瑜,在哥哥的這一聲驚呼中,渾身一震,哇的一聲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