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山穀其實也不遠,就是他家的茶林地也就是盧慶林摔下的這個山穀。
這山穀靠近穀底的地方,長了許許多多的蕨。
這些蕨倒不是清明時節的苦蕨跟甜蕨,而是一種葉子巨大無比,幾乎跟芭蕉葉差不多大的蕨類。
隻不過,芭蕉樹的葉子是像扇子一般密不透風的。
而這些蕨的葉子則是一條條緊密排列湊成大葉子的。
一條一條的細長如手指粗的葉子緊密排列在一根大葉骨上,遠遠一看,確實有些像芭蕉葉。
這蕨在本地叫做烏毛蕨。
烏毛蕨
烏毛蕨在本地沒什麼人吃。
因為本地野菜品種繁多,光是蕨類就有許多種。
比起烏毛蕨,山民們更愛吃不用擼毛,製作簡單的甜蕨或者苦蕨。
烏毛蕨比起這兩者,不僅處理困難,而且對製作者的耐心也有一定的挑戰。
甜蕨跟苦蕨幾乎不需要怎麼處理。
略有講究的就焯水一番。
不講究的直接生炒也沒什麼問題。
但烏毛蕨不一樣。
烏毛蕨不去毛完全沒辦法吃。
那些覆蓋其上的絨毛呈現褐色,有些發硬,不擼乾淨就吃,肯定被塞滿嘴毛。
而且烏毛蕨不焯水就更加不能吃了。
烏毛蕨本身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要將這股味道徹底去除之後才能品嘗到烏毛蕨的真正美味。
因此,發展到如今這個時代,即便是本地山民也鮮少有人知道烏毛蕨的吃法。
不過,李青峰是知道的。
而且不管是去毛還是去怪味,對他而言都不是難事。
難事在於,也不知道子衡能否接受烏毛蕨替代萵筍這件事!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青峰朝山穀旁邊的烏毛蕨走去。
烏毛蕨整體較大,葉片以中心為圓點,朝四周散開大葉片。
一叢烏毛蕨當中,少的有十多片大葉子,多的有二三十片,甚至更多。
因此就顯得烏毛蕨格外的茂密豐滿。
烏毛蕨不像木本蕨類一樣會隨著葉片的增多而拉高形體。
它們的個頭是很難增高的。
即便年複一年的長出新的葉子,但卻十年如一日的保持在原本的高度上。
倒不是說它們完全不增加高度。
隻是跟其他的木本蕨類比起來,烏毛蕨一類蕨類植物的身高增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