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有些吃力(1 / 2)

山裡的河沙質量極為優良,用於修造建築最合適不過。

村民們分工明確,撈沙子的撈沙子。

撬石頭的撬石頭。

水泥鋼筋一早就被鎮上的老板送來了。

於是,又分一部分人去拉水泥鋼筋。

這轟轟烈烈的場麵,讓不少老頭子們都感慨起來。

說是有當年大鍋飯那味兒了。

大家一起轟轟烈烈的做事。

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飯。

村子的發展較為落後,後來即便到了九十年代,村民們還保留著‘一起做事一起吃飯’的習慣。

隻不過,那時候的經濟都是獨立了的。

但誰家要開一塊荒地,或者建一棟房子,那必定全村人去幫忙。

主人家隻需準備好飯食即可。

工錢是不用給的。

但是,得記住來幫自家乾活的人都有誰。

等下次彆人家裡也有這種大活兒要乾的時候,就必須‘回禮’,也去幫人家做事。

這種‘禮尚往來’的乾活方式一直持續到千禧年之後。

千禧年後,經濟高速發展,很多人外出打工。

村裡隻剩下一些老弱婦孺,根本沒辦法撐起重大的活計。

因此,類似建造房子一類事情,便慢慢開始聘請‘專業’的農村建築工。

這些建築工其實就是周邊村子裡組建起來的一支小隊伍。

一般都是十來個人左右。

他們名聲在外,但凡附近村子有誰家要建造房子,都必定會聘請他們。

他們承接工地的方式分為半包跟全包。

半包還需要主人家出力。

全包則是隻需要主人家出錢。

一開始都是半包的多。

但後來隨著村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便漸漸發展成了全包。

因為是全包的,自然就不需要村民們去幫忙了。

因此,除了給村裡乾集體工跟紅白事之外,大家都已經鮮少見到這樣轟轟烈烈的場麵。

之前不管是修籃球場還是改造村貌,都沒有迎來所有村民的集體出動。

但此次修建水壩不一樣。

水壩關乎生計,關乎大家的口糧。

就連李國泰這個年紀最大的老頭子都到現場來了。

他雖然不下場乾活,但在旁邊幫大家遞些工具拿些水什麼的,還是可以的。

正所謂人多力量大。

隻一天時間下來,村民們就修了十來個小水壩。

水壩的高度約莫隻有兩米左右,寬度不足五米。

是實實在在的小水壩。

因為河麵本身就這麼寬,高低落差的地方,也隻有這麼高。

不過,有了這十來個水壩,往後不管遇到多大的旱災,他們都不必擔心河床裡的水位不夠高了。

黃昏收工的時候,村民們又都聚在河岸邊上。

一起抹著汗水,臉上難掩疲憊,但又笑意盈盈。

他們望著自己辛勞一日的成果,原本疲憊的雙目便漸漸亮了。

唐彩軍道:“今天辛苦是真辛苦。但是,隻要想到往後許多年,咱們都不必再擔心乾旱,就值得了。”

唐義新也說:“是啊,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就去我家吃飯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