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有些官員的品級並不合理。”
“例如科道官員,實際應該分為五六七品,實權甚至相當於四品。”
“如今卻統統都是正七品,陛下不能將他們一並看待。”
這是皇帝讓官員大小相製的鍋,是為了保護皇權。朱由檢不敢輕易改變這個製度,說道:
“朕已經設置了侍禦史加銜,如果科道官員有功,可以通過加銜提升。”
“其他官員同樣,可以加銜或授予散官提升級彆俸祿。”
“以後正三品官員以下,五年遷轉一次,按照品級升遷。”
“考課很差的不升遷,甚至要展磨勘懲戒。”
“考課優秀或立功的,那就授予一年功、兩年功、三年功、四年功、五年功,減去一到五年磨勘。”
“這件事由專督考課磨勘侍郎負責,製定具體章程。”
“武官的考課磨勘,仍舊由兵部負責。”
兵部軍政五年一考選,袁可立對武官五年一遷,沒有什麼話說。
而且在內心之中,他覺得一個百戶就是正六品,品級實在太高。再加上武官上戰場就能立功,遷轉時間太短的話,容易升無可升——
所以五年一遷,對武官非常適合!
但是文官也五年一遷,問題可就大了。
這意味著一位起步正七品的進士,正常遷轉到正三品,需要四十年時間。
考慮到文官考取進士的年齡大多三十歲左右,意味著不立下年功的話,需要七十歲左右才能升到正三品。
這對絕大部分文官來說,絕對無法接受。
再加上和武官遷轉時間一樣,意味著皇帝把文官、武官同樣看待。在一些文官看來,這是一種羞辱——
我們堂堂文官,怎麼和武官一樣呢?
所以袁可立立刻勸諫,向皇帝道:
“陛下,文官的遷轉時間,怎麼能和武官一樣呢?”
“而且武官是五年一考,文官三年一考。”
“臣以為文官遷轉,當以三年為宜。”
三年一遷時間就太短了,隻需要二十四年時間就能從正七品升到正三品。
如果這種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