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八品大庶士、從八品上庶士,正九品中庶士、從九品少庶士。”
“所有文官級彆都要有勳級,方便授予有年功的官員。”
這是把文官勳級整體改動,配合即將推行的磨勘法。群臣想到這一點,沒有誰再敢說反對的話。
磨勘法雖然在朝中有很多人反對,但是在場的大臣都知道皇帝對磨勘法的推行很堅定,如果反對這一點,多半會被皇帝以附逆罪名趕出朝堂。
所以沒有人再說反對的話,袁可立詢問道:
“武官的勳級,是否要同樣改動?”
朱由檢對這點早有想法,說道:
“武官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從三品輕車都尉同樣不變。”
“正四品上騎都尉改為大都尉、從四品騎都尉改為上都尉,正五品驍騎尉改為中都尉、從五品飛騎尉改為少都尉。”
“正六品雲騎尉改為大校尉簡稱大校、從六品武騎尉改為上校。增設正七品中校、從七品少校。”
“增設正八品大副尉簡稱大尉、從八品上尉,正九品中尉、從九品少尉。”
大體是仿照後世的軍銜而來,隻是校尉上麵的將軍,被他定為都尉。但是從五品開始,武官會授予將軍散官,所以軍中通常還是稱都尉為將軍,隻是不敢隨意稱呼大將軍、上將軍。
文官的勳級其實也是仿照武官而來,朱由檢懶得起一些複雜的稱呼,乾脆以大上中下區分。
而且在增設勳級後,因為武官從六品以下散官空缺,朱由檢一並定下:
“從六品以下武散官仿唐製,增設正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從七品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正八品宣節校尉、宣節副尉,從八品禦侮校尉、禦侮副尉,正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從九品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沒有功勞的隻授散官,不授勳級,按資曆初授、升授、加授散官。”
“有功的授予勳級,同時授予散官。”
“用一句話來說:散官按資曆,勳級按功勞。”
“散官可以稱為寄祿官,主要用於定品級。官員品級俸祿基準,以其所得到的散官決定。”
這是一套複雜體係的調整,朱由檢此時隻是大體定下來,實際如何執行,要交給吏部、兵部。
相比宋朝的散官階、寄祿官階、貼職、差遣、勳級、爵位等一長串的官階名稱,大明散官、勳級、職位、爵位更加簡單。
例如曆史上孔貞運為袁可立寫的墓誌銘,名稱是《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