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裡覺得這樣的內閣也不錯,算是比較順手的秘書機構。
不打算讓大明再出個張居正,幾乎成為禮絕百僚的宰相。
對張居正的能力比較推崇,朱由檢也希望有個救時宰相。
但是如今的朝野上下,明顯沒有那樣的人物。曆史上崇禎朝五十個內閣大學士,最有名的是溫體仁、周延儒兩個奸相。這兩人在治國上也沒顯出什麼能力,天賦全點在政治鬥爭上。
考慮到內閣大學士是從翰林院詞臣而來,初衷就是幫助皇帝擬旨意,幾乎沒有地方主政經驗,朱由檢對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張居正那樣能力超群的才是異數,多數大學士治國能力並不強。
在這個內憂外患的時代,這樣的內閣顯然承擔不起重任。再加上內閣的權力太大,幾乎威脅到皇權。朱由檢決定把內閣職權弱化,抬高九卿地位。把九卿當成分管一攤的副總理,用常參會議加強他們的決策權。內閣不說完全被撇在一邊,存在感卻也不強。
這種情況下,如果內閣大學士太強勢,反而會和朱由檢產生衝突。黃立極這四個人有依附閹黨的原罪,反而更適合留下來。
一旦他們違逆朱由檢的意思,直接放開保護任人彈劾就是了。到時候隻要他們還要臉,就隻能自己辭職——
使功不如使過,可謂至理名言!
這種想法,朱由檢沒有明說,朝野中卻有人看出來。
黃立極等大學士之所以一直被人彈劾,就是因為有人希望改變這個狀況——
文官絕不願他們辛辛苦苦確立的內閣製度,被皇帝當成擺設。
所以朱由檢在正式重設上柱國後,第一時間就給黃立極加上,顯示對當前內閣的支持。
黃立極即使想求去,也不能在這時候說。
甚至還認識到皇帝的意思,覺得必須要想辦法幫皇帝把磨勘法定下來。
否賊他這一把老骨頭,想安穩退下去都不容易。
作為內閣首輔,黃立極已經位極人臣,並沒有再進一步的野心。魏忠賢倒台之後,他就覺得自己這個閹黨首輔絕對是乾不長,也沒有多少爭權的想法,隻想安穩退下去。對皇帝用常參會議把內閣擺設的行為,並無多少不滿。
隻是皇帝把他當擺設也就罷了,其它加恩卻又實在太多,先是輔政大臣加銜,又是上柱國勳級。他若不拿出表現,定會被人嘲笑——
你看,堂堂上柱國、第一位輔政大臣,連一件能夠青史留名的功績都沒有,也不覺得害臊。
想想那個場景,黃立極都覺得可怕。隻能拚上老命,好歹做一件事。
用勳級體現了對黃立極的支持,又敲打著他做事,朱由檢又向袁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