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到護軍主要負責軍中內政,相比上戰場廝殺的武將風險更小。而且以文蔭子弟的出身,也能更好地和文臣打交道,不用擔心地方配合出現問題。
群臣在一番商討後,通過了護軍體係設置。決定從西北剿匪開始,設立三省護軍使。
沒有人反對這個政策,袁可立也因為自己兒子袁樞已經擔任西北鎮撫使,同樣不好反對。在默認這個政策通過後,說道:
“臣以為三省護軍使,當從有資格擔任巡撫的人廷推。”
“他們多有軍務職責,不會完全不懂軍事。而且地位足夠,足以協調軍隊和地方。”
這是在確定護軍使的地位,把它定為和巡撫相當。朱由檢覺得可以接受,說道:
“那就議一議吧!”
“西北三省護軍使這個職位,有誰可以勝任?”
督撫需要廷推,護軍使地位和巡撫相當,理論上也需要廷推。
但是這個職位是朱由檢新設,被他定為九卿廷推,而且作為軍職,是由兵部主持。
參加常參會議的九卿自然沒有異議,袁可立作為兵部尚書,更是當仁不讓,提出幾個名字,讓群臣從中選擇:
“前任戶部尚書李起元,曾任三邊總督。”
“前任延綏巡撫翟鳳翀,因為不肯依附閹黨,被削籍為民。”
“已被陛下起複的楊鶴,在朝野素有直名,又曾多言兵事,足以勝任護軍使。”
這三個人選,都可以勝任三省護軍使職務。但是如果讓第一人選李起元擔任的話,估計護軍使的地位會壓過提督,成為主持剿匪的負責人。
考慮到提督和護軍使的平衡,朱由檢率先排除了這個人,說道:
“李起元起複進京,職位以後廷推。”
“翟鳳翀起複,從他和楊鶴中推舉。”
群臣商討一番,決定由楊鶴擔任三省護軍使。
楊鶴這個人說話太直,群臣都不願他回到朝堂任職。還是丟到地方,讓地方官員頭疼。
朱由檢雖然不覺得楊鶴有什麼軍事才能,卻也沒指望他帶兵打仗。有楊肇基這個武將擔任三省提督,楊鶴隻需要協調軍隊和地方、做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