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命人取來奏疏,此事一看便知。”
群臣聽得一驚,沒想到還有這個隱情。
朱由檢則是大怒,沒想到還有人敢用空印,當即便下令道:
“取奏疏來,朕和諸位臣工一起查看。”
很快,奏疏原本便被送來。
朱由檢和閣臣、九卿一起細看,發現墨跡蓋在朱印上,果然是先用印,然後再寫的字。
而且這個字跡,也是李永貞所寫,和劉若愚的不同。
對此大發雷霆,朱由檢沉著臉道:
“太祖因為空印之事,懲處眾多官員。”
“難道現在的人都忘了嗎?”
“李永貞擅用空印奏本,罪加一等處置。”
“讓李實上殿說說,他用印的奏本,怎麼被李永貞得到的?”
李實是前任蘇杭織造太監,朱由檢懲處魏忠賢後,便派王國泰接替這個職位,後來又撤銷此職,改為內府監織造工坊。
李實因為被罷免,又涉及到閹黨,被命押解進京,已經在前幾日過來。錦衣衛就是得知了這個消息,所以設下此計。想要用李實的案子,打擊東林黨氣焰。
劉若愚也因為要徹底脫罪,選擇配合他們。
如今,李實上殿之後,立刻就辯解道:
“天啟五年十二月,魏逆差心腹李天祥等到杭州,勒令臣上疏參劾周起元等。臣不勝驚愕,堅執不允。”
“未幾,魏逆又派遣差役到杭州,向臣的司房黃自新索取空印奏本,而且擔心他泄露,把他處死。”
“臣後來閱邸報,才看到見參劾周起元的奏疏,是臣的名字。臣不覺魂魄驚飛,寢食俱廢。”
“周起元等人之事,其實與臣無涉,懇請陛下聖斷!”
這番辯解,聽得朝堂上眾臣議論紛紛,實在沒想到七君子的案件,還有這番內情。
七君子之案的起因,是蘇杭織造太監李實以“欺君蔑旨”的罪名,向皇帝控告周起元、周宗建、繆昌期、高攀龍、李應升、黃尊素、周順昌七人。也因為此,李實一直被認為是七君子之獄的元凶,幫凶是當時的應天巡撫毛一鷺。
但是按李實的說法,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是他的空印白疏被魏忠賢派人強奪,李永貞在上麵書寫,構陷了七君子的罪名。
這就推翻了眾人以前的印象,讓很多人將信將疑。
殿中群臣,大多是這件事的親曆者,提出很多疑問。許多人懷疑李實在胡說,想為自己脫罪。
不過李實提前得到錦衣衛告知,又有空印奏本為證。群臣無法否認這件事,自然沒法把他的說法推翻。
再加上李實說的各種細節,也符合已知事實。
所以在回複了那些疑問後,群臣已傾向於李實和此案無關,刑部尚書蘇茂相道:
“奏疏是空印白疏為實,字跡也確是李永貞的。”
“臣以為當讓李永貞上殿,再次審問此人。”
朱由檢點頭應允,讓人把剛剛定罪的李永貞,再次押送上來。
李永貞同樣被錦衣衛打過招呼,再加上他已經被定了死罪,再多個罪名也不算什麼。反而是如果不聽錦衣衛的招呼,臨死前還要受罪。所以他很光棍地承認了這件事,承認是魏忠賢給他的空印白疏,自己後來寫上的。把李實、劉若愚兩人,都從中摘了出來。
至此,空印的事情大白。李實、劉若愚兩人,也從七君子案摘了出來。東林黨追凶的氣勢,頓時為之一滯。
他們當然不願意看到這個場麵,又提出李實曾參與建祠。但是建祠的事情稱不上是逆案主犯,朱由檢隻是把李實定為第五等,罰沒他的家產。
就這樣,在定下幾個首逆同謀的死罪後,終於有閹黨從死罪脫身,沒有繼續問斬。
這讓很多人感覺到,風向已經變化,接下來繼續定死罪,沒有那麼容易。
不出他們所料,接下來的第三等附逆官員,被大理寺以交結近侍為名,定為死罪。朱由檢看了之後,卻說道:
“除了劉誌選、梁夢環動搖中宮罪該萬死之外,其餘人的案情並未確定。”
“為防出現李實的事情,把沒罪的人誤殺了,朕以為這些人能不殺就不殺,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