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江南文人的變化(2 / 2)

今日這次聚會,便是文震孟發起,邀請這些人與會。

同時參加的,還有南直隸有名的文人。例如蘇州名士、被稱為婁東二張的張溥、張采,應社發起人楊廷樞;鬆江名士夏允彝、陳子龍、徐孚遠;以及常州名士馬世奇、揚州名士冒起宗、桐城名士方以智……這些人紛紛與會。

不過在這次文會他,他們這些“名士”,看著那些舉人商討明年科舉、暢想明年登科,不由有些尷尬。

尤其是張溥等人,成立應社的初衷,就是為了應試,相互在社裡學習五經。

結果今年鄉試,張采考取了舉人,張溥、楊廷樞等人都未中舉。明年進士擴招,也和他們無關。

今天,他們作為名士受邀參加聚會,在一眾舉人中間,著實有些尷尬。

但是文震孟的麵子,他們又不能不給。尤其是張溥剛寫了《五人墓碑記》,稱讚文震孟和他的外甥姚希孟為“賢士大夫”,怎麼能不來參加聚會?

隻能強顏歡笑作為陪襯,內心五味雜陳地看著那些不知名的老舉人,在聚會上高談闊論。

張溥出身官宦門第,但他母親是婢妾,在家中多受屈辱。十五歲父亡之後,便奉母彆居西郊,讀書極為刻苦。

他所居的陋室,自稱為“七錄齋”,意思是讀過的書必手抄七次、然後焚毀。握筆的手指掌成繭,知道的人都很欽佩。

也因為此,複社雖是楊廷樞發起,他卻逐步占據主導,深為應社諸兄弟信任。

此時,張溥聽著那些舉人對明法科、明算科的見解,便向應社諸兄弟道:

“《新唐書》雲: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前唐如此,前宋也是如此,皆以進士為尊。”

“如今朝廷增設明法科、明算科,但是在我看來,還應以進士科為主。”

“眾兄弟以為如何?”

在場的應社諸人,對此紛紛讚同。他們成立應社的目的,便是學習五經。

如今很多人連舉人都沒考上,哪有精力分心法律、數算。所以他們打算專心經義,不理其它學問。

和這些人不同,桐城名士方以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