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宗門穿到古代後我帶頭造反》全本免費閱讀
經曆過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時代,穆清看著如此多的女性勞動力被拘在家中成為家庭主婦。
這種現象是穆清不願看到的。
隨著黃縣的工廠越來越多,黃縣一萬左右的人口就有點不太夠看。
黃縣最近繼續接收了來自廣廈和安平之外的流民。
要不是從廣廈來了一批女工人。
穆清新開的造紙廠還真收不到什麼工人。
古代君主重農抑商,主要目的是防止農民都去從商而導致田地荒廢。
在穆清看來,這是當權者過於理想化的預設。
黃縣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百姓都知道到工廠乾活有工錢。
但他們沒有一窩蜂的全去工廠乾活。
一家人依舊會有人留著家裡補種粟苗,打理田地。
就算是全家都去工廠做工的百姓也多數不是正式工。
百姓的想法若沒有外在因素助以改變,他們很難跳脫出原有的村子。
黃縣的百姓會覺得全家到工廠打工或者是不種田了都去打工,田裡荒廢,他們獲得不了糧食。
工廠說不定隻是一時的,縣令三年一任,一任縣令過後,誰知道縣令兒子如今縣丞辦的廠還會不會允許他們待了。
他們覺得認為家裡有田,有產出糧食,才有生活保障。
打工隻是一時的,土地才是最可靠。
百姓的觀念有時候很淳樸。
這樣對穆清現下是有好處的,畢竟如今她還不能造出大量提高種田效率的工具。
距離機械化種田的目標還很遙遠。
可是等到鐵、鋼煉製出來以後呢。
穆清打算是在兩年內實現農具落實到每家每戶的計劃。
那麼兩年或者說在利用農具高效種田後,原本需要兩人種的田隻需要一人。
黃縣百姓的觀念就不大適應了。
總之,黃縣該種田的百姓還在種田,並沒有太多人轉行。
要不是有一波來黃縣打工的廣廈百姓,工廠確實招不到足夠的人手。
廣廈來的百姓和黃縣不一樣,他們就算是補種了粟苗,沒有黃縣的土肥也沒有水渠灌溉,收成很差。
秋收結束後,隻要一交稅,家裡的糧缸就要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