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大軍開始散亂起來,士氣漸漸崩潰。
戰場上的場景一片狼藉,屍體和武器散落一地。
白起率領的秦銳士沾滿了敵軍的鮮血,但他們沒有喜悅的表情,隻有一種冷酷的堅定。
整個戰場上彌漫著一股濃厚的殺氣。
戰爭,卻依然持續。
嘹亮的嘶喊慘叫,動人心弦。
秦銳士健碩的身影,如波浪般起伏,他們口中,發出了震動天地的喊聲。
這種喊聲,互相傳染,互相激勵,消褪了心中許多莫名的恐懼。
空中箭矢狂飛,拖著長聲的箭雨如蝗蟲過境般紛紛劃破晴空,隻見不斷的兵士中箭倒地。
“……”淒厲的嘶喊,瘋狂的殺戮,熾熱的烽火,使得兩軍兵士欲加的憤怒,戰爭越來激烈。
秦國當兵的都想跟白起打仗,活下來就有軍功,所以士氣也高。
當然,秦銳士的福利待遇也是豐厚的。
秦銳士設置軍功爵二十等,獎勵軍功,禁止私鬥,獎勵墾荒,隻要你立功就可以獲得土地。
給錢、給土地、給房子、給爵位,要什麼給什麼。
有了這樣的體係後,秦銳士這台戰爭機器發動了,這樣軍隊不強悍才怪,這完全是戰爭機器,橫掃天下無敵手。
而且,很多人說戰國時期總共才多少人,還動不動就幾十萬人對戰,說白起的戰功是假的。
可最離譜的是什麼?
最離譜的是,埋骨地還被考古出來了,居然沒吹牛,畢竟是戰功,也不敢亂講。
看來不少人不明白以少打多並打出殲滅戰的含金量啊。
偉人一句“千載無人出其右”已足道。
殲滅戰是最難打的,尤其是冷兵器時代,輸則潰逃才是常態。
在狠這一塊沒有人比白起還要狠,幾十萬人說送就送,這種不優柔寡斷的,才能讓自己的士兵放心的把後背交給他,並且古代哪像現在那樣還講這種合意的。
白起奠定中國戰爭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殲滅戰為王。後世曆代大將都將殲滅戰奉為圭臬。
關鍵白起那套打法彆人也學不來啊,彆人都是十則圍之,白起是少則圍之。
古代戰場上,站著第一排的士兵真的都不怕死嗎?
吳三桂大軍之中,第一排的士兵在開戰之前,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排一般都是新兵蛋子才拋光過的20歲左右的士兵,他們訓練有素,體質好,有點作戰經驗,後續的是新兵蛋子,參加過多次戰鬥的在後排。
而30歲的老油條再最後邊,這些老油條組織性高,紀律差,戰鬥力強,普遍無組織無紀律除了特彆能打和知道在哪裡打和怎麼打以外基本都是缺點。
畢竟這幫人從16歲當兵打了十五年還活蹦亂跳的
最後排的老兵是隊伍的關鍵,落敗的時候隻有經驗豐富的最後一隊人能組織反擊,防止陣線迅速崩潰。
但也有一種可能,新兵絕不可能安插在第一排和側翼。
因為重騎兵一輪衝陣新兵能擋住?
輕騎兵側翼騷擾新兵能應付?
另外戰機轉瞬即逝,所以戰術和陣型是要根據場上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的,不允許任何一個人違紀違規,必須絕對地服從命令。
但我還是認同第一種,前排都是親兵蛋子。
因為此刻吳三桂的大軍之中,後排的老兵們正竭力的呼喊,想要扭轉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