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利益嗎....若是如此,那邊不足為奇,可...”
“到底是何種利益,能比執掌天下更吸引他呢?”
趙匡胤的眼神有些茫然,喃喃地道:“總不能把皇位讓給他吧?”
...
趙普聽到這話,也是一驚,但當即就搖頭表示不可能。
至於封王?那就更不可能了。
朱棣在草原上,已經相當於是一方霸主,又豈會為了一個封王的名頭,來蹚這趟渾水。
趙匡胤越想越不對,他拿起紙筆,寫了一封密信交給趙普。
“你派人將這封信送到香河城,務必交到朱棣手中。”
“陛下,難道你是想...”
趙匡胤看了他一眼,後者立刻心領神會,拿著書信便離開了。
.....
【密函】
吾摯友朱棣賢弟如晤:彆來無恙乎?自上次一彆,每每念及往昔共飲論道,心中便湧起無限感慨,然則,世事如棋局局新,愚兄雖欲力挽狂瀾,然獨木難支。
吾知賢弟事務繁忙,望賢弟念及舊情,速速前來,吾已於城外備下薄酒,靜候賢弟大駕光臨,屆時,吾等把酒言歡,共敘往昔,再論今朝,豈不快哉!
切望勿辭,速速回音。
愚兄趙匡胤。
朱棣展信而讀,隨即看了看身旁的張玉,道:“這是趙匡胤的密信,他邀我城外一敘。”
張玉聞言,眉頭緊鎖,憂慮道:“將軍,此事恐有蹊蹺,趙匡胤已然稱帝,此信真偽難辨,萬一有詐,後果不堪設想。”
朱棣微微一笑,道:“我知趙匡胤為人,雖有野心,但其人忠義,斷不會行此欺詐之事,且信中言辭懇切,情真意切,我豈能不信?”
“再者,即便有詐,我朱棣亦非無能之輩,何懼之有?”
言罷,朱棣已披甲上馬,準備出發。
張玉見狀,急道:“將軍不可輕舉妄動,請讓末將先行探查一番。”
朱棣擺手製止,笑道:“不必多言,我心意已決,你且隨我同去,若有變故,你我兄弟二人共同應對便是。”
張玉無奈,隻能點頭應允,迅速整頓兵馬,緊隨朱棣之後,一同騎馬前往城外赴約之地。
經過一番跋涉,二人終於抵達城外約定的地點。
隻見趙匡胤已在此等候多時,見朱棣到來,連忙上前迎接,二人相視一笑,仿佛多年未見的老友重逢。
張玉見狀,心中疑慮稍減,但仍保持著警惕,默默守護在朱棣身旁。
而趙匡胤與朱棣則是品茶論道,絲毫不談及香河城之事。
........
趙匡胤與朱棣對坐於茶案兩側,四周靜謐,唯有遠處偶爾傳來的鳥鳴與近處茶水沸騰的細微聲響交織成曲。
趙匡胤輕抿一口香茗,目光溫和地望向朱棣,笑道:“賢弟,此茶清洌甘醇,恰如你我今日相聚之情,淡泊而深遠。”
朱棣微微一笑,舉杯相應,道:“兄長所言極是,此茶確非凡品,如同世間難得之知己。”
言罷,二人相視一笑。
然而,趙匡胤突然話鋒一轉,眼神中閃過一絲好奇與探究:“賢弟,我觀你手握雄兵,威震四方,卻甘願輔佐當今聖上,不知是何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