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族長,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對於這兩位忠心耿耿的族長,趙政自然是好言相對,笑容滿麵。
雖然自己並不需要他們二人的提前告密,心中也早已預想到那日圍困之危,並早在前往秦龍塞麵見征北大將軍何必之時,就已經提前拜托何大將軍,從他手中暫借兩萬踏北鐵騎以備不時之需。
但秦川那麼多世族族長,卻隻有這兩人先後來報,這難道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忠心體現麼?
故而,趙政今日特意將這兩位族長喚來此處,正是為了強化這種忠心,讓這兩族繼續牢牢的與自己捆綁一體!
“不敢不敢!多謝殿下恩賜!”
古奇、郝牛兩人頓感惶恐般慌忙起身,口中連道不敢。
“二位族長,今日本王特意邀你們來此,是欲在郡中選拔人才,並委以重任!二位之忠心更是早有體現,故而本王便決定,先從古氏與郝氏族中優先挑選!”
那古奇、郝牛兩人聞聽此言,不由當即大喜,欣喜若狂般連忙跪地,一邊叩首一邊連連高呼!
“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二人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為秦王此舉,真可謂是給了他們二族天大般的好處!
須知九州列國,自大驪而始,選拔官吏皆實行察舉製!
所謂察舉製,就是由地方長官在自己所管轄區內,經過考察、選取後向上級或中央推薦人才的官吏選拔製度。
其中,一郡之地每年僅能由郡守推舉人才一名,一州之地每年僅能由州牧推舉人才三名。
而藩王身份高於州牧,則雖隻轄一郡之地,卻可推舉三名人才,待朝廷考核過後入仕為官。
故而,察舉製,便是天下世族、寒門,入仕為官的唯一之路!
這也是一郡太守,能夠在自己所轄地區擁有莫大話語權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為在他手中,便掌握著全郡所有世族子弟,入朝為官的唯一一條康莊大道!
就像是這秦川郡中,雖為貧瘠邊郡之地,但地方最高長官,卻同樣擁有每年推薦一名人才的察舉之權!
像是往年,這每年推舉之人,幾乎都是由秦川八大氏族輪流推薦,其他小族很可能十幾年都等不到一次推舉為官的機會。
至於寒門子弟,那更是想都不用多想,就算花再多錢,這輩子也幾乎沒有可能被推舉為官,就此入仕。
當然,無論是哪族子弟被太守推舉,這給太守大人的好處和打點,那自然是一分一毫也都少不了的。
若是那一族不幸得罪了當地長官,那很可能五年十年,族中子弟都難有入仕之機!
如若無法經過察舉製就此入仕,也就隻能是操持商賈這等賤業,永遠也沒有機會繼承族長、家主之位,更不用說帶領家族繼續壯大了。
而若是有些家族數十年都無人能入仕為官,那麼長此以往,從世族跌落豪門,從豪門跌落寒門,漸漸便就此消失於世,淪為普通百姓。
故而,秦王殿下此舉,無異於為古氏、郝氏大開方便之門,將他手中每年僅有三個的寶貴名額,直接便分了兩個出去!
試問,如此恩遇,如何不令古奇與郝牛兩人大感激動,甚至忍不住連連叩首呢?
此時此刻,他二人心中隻感覺當初下了好大決心,才終於做出的那個決定,究竟有多麼正確!!
況且這突如其來的察舉名額,也僅僅隻是當初那個決定帶來的好處之一而已!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二族因此得到了秦王殿下的信重和賞識,日後在這秦川郡中,自然是前途無量,一片坦途!
“哈哈!二位族長不用如此客氣,有這時間,不如即刻便回府中,將族長俊傑引領至此吧!”
趙政隻是哈哈一笑,便示意二位族長即刻回府,帶上自己的族中子弟來此,也好讓自己當麵考校一番。
“是是是,殿下所言極是!臣等即刻便去!”
古奇、郝牛兩人大喜過望,連忙口中應著,慌忙便奔將出去,坐上馬車當即趕回府中,將自己的嫡孫親自領至秦王殿下麵前。
當然,即便是他們的孫子輩,年齡卻也儘皆成年,自是要比秦王殿下虛長幾歲。
在麵對秦王殿下之時,一個個恭敬異常,未敢有絲毫造次之舉。
“殿下,這便是臣最為優秀的嫡孫——古馳,字添樂!”
古氏族長剛剛說完,便見那名眉清目秀的青年俊傑再次跪地,恭敬行禮而道。
“不才添樂,見過秦王殿下!”
“噗嗤……咳咳,那個,古老先生的孫兒,果真是一表人才啊!”
趙政驟聞古添樂之名,差點沒當場樂出聲來,但他好在對這賊老天的起名已經有了些心理承受能力,於是當場硬生生便給忍了下來!
“殿下,這便是臣最為乖巧,老實本分的嫡孫——郝真,字春秋!”
郝牛見此情形,自是不甘示弱,連忙一推自己身旁的孫兒,急忙介紹而道。
“不才春秋,見過秦王殿下!”
郝真見狀連忙伏地而跪,向秦王殿下恭敬行禮。
“哦?郝真?”
趙政聞言不由心中一鬆,總算來了個稍微正常點的名字啊!
而且這個小夥看起來還是這般濃眉大眼,神情真摯,必定跟他的爺爺一樣,是個老實巴交,不會說謊的好孩子啊!
這種老實本分,忠厚淳樸的人才,必須要委以重任才是啊!
念及此處,趙政望著那一臉憨厚,樸實無華的郝真郝春秋,不由暗暗點頭,心中滿意無比……
……
“郝真者(字春秋),乾代初期大史學家也。
真乃秦川郡郝氏族人,因愚直敦樸,得始皇看重,早年常伴始皇左右,深諳始皇品格性情,備受折服也!
是故,真暗下決心,此生之願,惟以己之筆,詳實記錄始皇之真實所言所行也!
真曾雲:‘以名人事跡為根,以真實史料為本,輔以一二修飾辭藻,是為史記之大成也!’
此言乃千古史冊名言,開史記略加修繕之風,後被廣為傳效,史稱‘春秋筆法’是也。”
——《古代名人軼事錄》·吳獨秀(民國大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