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奉天殿。
今日正值望日,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朔望常朝”的日子。隨著晨鐘響,文武百官皆著公服,分列兩班,按次而進。
朱元璋身著皮弁服,坐於北麵高高的龍椅之上。大臣們於階下丹墀就位後,由引班引向北而立,而後齊齊躬身唱禮:“陛下,聖躬萬福!”
“平身!”自有宦官替皇帝高唱答複。於是百官再齊齊拜謝上恩,而後再轉身,文武分列,兩班對立。場麵井然而又肅穆。
老朱其實十分疲憊。這些日子,與李、劉兩位先生合計了數日,兩位先生都是天下頂尖的智者,他自負也是一代雄主。
可是,偏偏麵對那兩百餘年後的亂局,竟是想不出什麼能立竿見影的辦法。
不過他倒也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老五所說的兩個“魔咒”,一曰土地兼並,二曰天災,說白了,其實指向的是同一個問題:缺糧!
地主士紳兼並土地→百姓失地無法自給自足→缺糧
天災頻發氣溫下降→良田減產乃至絕收→缺糧
隻要糧足了,有百姓的一口飯吃,多大的亂事都壓的下!
老朱自己就是農民出身,太知道這片大地上的民眾們,對糧的那一份執念:隻要給他們一塊地,能讓他們種出糧食,他們就是最樸實的良民。
縱然日日日曬風吹,早出晚歸,他們亦甘之如飴。
而不給他們地種,逼到他們沒糧吃……
那不好意思了,什麼良民?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因此,知道了自己的子孫未來會缺糧,老農出身的朱元璋第一反應就是囤糧!能囤多少囤多少,最好留給子孫一個一千年、一萬年也吃不儘的大糧倉!
然而任憑他們想破了法子,卻依然沒有想出能讓這個天下瞬間生出億萬良田、瞬間長滿糧食的辦法:明初的土地政策已經很完善了。早在數年前,劉、李二人與朱元璋結合了曆朝曆代的屯田法子,想出了切合時局的政策。
建國之初,老朱便確立了“威取田宅者歸業主”。那時,大量依附於元庭的地主被消滅,再加上許多的地主因戰亂而覆滅、遷徙。他們留下的土地,被農民已經耕墾的,都直接劃歸農民所有。老朱還以免除三年賦役、甚至永不起科為誘餌,鼓勵農民大力開墾荒地。
洪武三年,他又下令把北方郡縣郊區荒地撥給民耕種,“戶率十五畝,又給地二畝與之種蔬,有餘力者不限頃畝,皆免三年租稅。”在南方,也同樣有類似的規定,如蘇州府太倉“見丁授田一十六畝”。實際上,這也改變了元朝後期土地過分集中的情況,使土地所有製被廣大的自耕農的分散經營所代替。
這些舉措,大大的恢複了神州大地因戰亂而日間荒廢的局麵,為明庭增加了數之不儘的耕地。使得“山野之中,漸有人煙。”與曆史中其他朝代開國時比較,已經是做的極好的了。
但是現在的老朱,又哪裡會滿足於此?氣候將越來越冷,小冰河會持續近三百年。他的子民會在未來揭竿而起。他的子孫未來如他微末時那樣低著頭,向著大臣們化緣,卻隻得到了近乎羞辱的十二萬!
這讓老朱如何不急?時不我待啊!
可是無論他再急,也想不到其他能讓這片大地,長出更多糧食的法子。
至於限製土地兼並……現在的大明方經元末戰亂,地多人少。
彆說土地兼並了,荒地還有那麼多,何必去搶苦哈哈農民的地。
誰願意廢那勁兒?
這讓老朱頗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土地兼並壓根還沒出現,讓他上哪兒打擊去?
勞心勞力數日,隻勉強擬出了些不痛不癢的條陳。再加上平日裡奏章依舊不斷,他又不願積壓,唯恐錯漏了某些家國大事。
因此隻能白日裡協商條陳,夜裡則熬夜批改折子,多操勞些了。
正巧今日是望日大朝,正好將那些新擬的條陳公之於眾,好傳諸後世。
雖然想來,隻有隔靴搔癢之效,但做了總比不做好,也算聊勝於無了。
見階下諸臣皆無要事稟奏,朱元璋先是揉了揉眉心,提振了一下精神,而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