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重開絲路(2 / 2)

“便說如今我大明百廢待興,這大船都沒有幾艘。我等雖也垂涎海外的那些厚利,卻屬實是有心無力啊!”

“殿下總不會,要我等自己造船出海吧?就算我等造得大船,這在海上,我們也打不過倭寇啊!”馬鹽商兩手一攤。

“這位馬員外此言差矣。”朱肅微微一笑。“海上這金山銀海,我等明人不取,日後,自然有倭人、高麗人,甚至是西方那些紅發鬼取之。”

“你等也知道,朝中陛下已在鄱陽湖開設船廠,其重開海禁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朝廷既然要開海禁,其自然會派遣水師,巡視倭患。倭寇之危自然無礙。”

“至於無船,本王便是為此事而來的。”

“過些時日,朝廷便會有一支運糧船,自南方往遼東通過海運運載軍糧。”

“本王要和你們做的,便是這一門生意。你等若是願意,本王可在那運糧船騰出位置來,為你等載運貨物。”

“本王知道你等皆未做過海運生意,這一次,便是給你等熟悉海運生意的機會。把貨物銷往高麗,雖不如賣到西方紅毛鬼那般暴利。”

“但是,利潤也還是有的。有朝廷艦隊護航,你等自然也無需擔心倭寇橫行海上。”

“等你等熟悉了這海運的流程,朝廷也開始加大力度肅清海域了,你等已有經驗的蘇州商人自可以第一批乘上這政策的東風,揚帆遠航出海撈金……”

“本王這個生意,可還能做得?”

朱肅這話,倒不是信口開河。洪武五年嶺北之戰失利之後,大明朝廷便及時變更對北元的作戰策略,從“趁他病要他命,一次肅清”,轉變為了“積蓄實力,步步蠶食”。

為了防範遼東的北元割據勢力:北元太尉納哈出,老朱在遼東邊境集結了近七萬的大軍,一邊修築北平府(今北京),一邊“審時度勢,伺機而動”。而這一支大軍的糧草,便是開辟的一條海上漕運路線來進行供給。

為了表彰這一支海運路線的維護,老朱甚至還新封了一位“海上侯爺”。

一些野史和野雞學者誣陷明朝完全放棄了海岸線,說老朱下令“片板不得下海”。這純屬扯淡。洪武十四年時朱元璋嚴申海禁政策,隻是說“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而已。

畢竟那時,

真倭假倭早已混雜不清。誰知道你私自造船下海,是做生意去了,還是去當倭寇去了?

隻能說,雖然是一項消極防禦的劣政,但就當時來看,其實還情有可原。

有意思的是,“片板不得下海”這幾字,其實最早是出自清人所修的《朱紈傳》,壓根就不是老朱所說。想來,是修書者把當時清朝自己施行的海禁政策,想當然的張冠李戴,一並扣到明朝的腦袋上去了。

閒話少敘。隻說朱肅說完朝廷要開辟新的海運航線之後,底下商賈們頓時坐不住了。他們身為商賈,自然知道,這大海之上,究竟有多大的利益。

如今大明境內一片殘破,有些地方千裡都不見雞鳴。蘇州產那麼多的絲綢又能賣出去多少?

可若是賣到外邦……那些外邦之地素來仰慕華夏衣冠,又大都“人傻錢多”,將華夏的絲綢瓷器往外邊一運,簡直就和在金山裡撿錢沒有分彆!

若真有大軍護航,這生意怎麼都能做得!

一群人頓時交頭接耳了起來。

“殿下。”卻是那個老成持重的趙允言又開口了。

“殿下願意帶我們做這門生意。”

“隻是不知,又要我蘇州商人付出些什麼呢?”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