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批的洪武銃,已經是經過一係列改良的新款了。昔日朱肅與沐英在太子府改良火藥與火銃,朱肅曾經提出了“燧發槍”“後膛炮”等等概念。那些概念或者因為尚在摸索,或者因為技術尚不支持,又或者乾脆是因為靡費太甚,大明如今還沒有充足的府庫,因而並未能投入使用。
但是除此之外,朱肅亦點明了一些更加容易改進現有火銃威力的方法,如“紙包火藥”,以及“木馬子”。
所謂的“木馬子”,就是在火藥與銃彈之間壓入一個特製木片,使藥室的密閉性更好,爆炸時產生更大的壓強,提高火銃的射速與射程。
雖然在火銃的發展曆程之中,這僅僅隻是一個權宜之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明軍現在所能做到的最廉價、也最容易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實現的改進。所需要的,僅僅隻是在填裝火藥的時候,多塞入一塊事先打磨、大小合適的木片而已。
莫要小看了這一塊小小的木片,在曆史上,直到永樂八年,大明才從安南人的手上知曉了這個火銃的改進技術。而改進後的火銃威力倍增,直接促使了永樂大帝下定決心建立大名鼎鼎的“神機營”,把火器作為大明朝的一大戰爭重器,專門予以發展。
“木馬子”,“紙包火藥”,以及“新式火藥配比”,這三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良方式,已經足夠讓洪武年間本來頗為雞肋的火銃,變得足以震驚塔賓帖木兒這樣的元庭經年老將,給這一支蒙古騎兵帶來了一丟丟的科技震撼。
事無不巧,在納哈出破關而出、薊鎮上下選擇收縮防禦的時候,明軍諸多衛所倉庫中來不及帶走的火器,大多為納哈出所收繳。然而納哈出破關之後,卻並未打過什麼硬仗,僅僅隻是試探性的攻擊過幾次永平府的城牆而已。
攻城戰火銃並無用處,且身為元人的納哈出也更加崇尚騎射,對火器並不感冒,因此這些本該屬於薊鎮軍兵的新式火器,並沒有為元軍所用。
這數萬把從大明搶來的火器,也就成了雞肋一般的存在。而這一次觀童攻昌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則帶上了這些來自大明的火銃。本是想著如若明軍膽敢出城迎戰,先放他一槍,然後再拿去當燒火棍子也好。
卻不料一夜之間內外交困,被朱棣和張玉迅雷不及掩耳的全軍覆沒,這些火器就輾轉到了朱肅這一隊明軍手中。
這些火器就是按朱肅的意見改的,朱肅如何會不知曉他們的威力?當即命令吳王衛拿上這些火器。曹淵手下的那些明軍素來也是按吳王衛標準操練的,雖然沒放過新式火銃,但也曾經用舊式的火銃與吳王衛一同操練過三段擊。如今倉促臨陣,便與狄猛的吳王衛一起,組成了三段擊的銃擊陣營。
也幸好這些蒙古騎兵承平百年,已經沒有了先祖那般的勇悍,雖然衝鋒起來的氣勢仍舊毀天滅地,但麵對意料之外的銃擊,終究還是猶豫膽怯了片刻。衝鋒的勢頭略一受阻,他們就錯過了一鼓作氣擊潰朱肅這一部明軍的時機。
本來還是第一次用此法應敵,沒什麼信心的吳王衛與曹淵手下的明軍漸漸的,配合的越發默契,火銃的放銃頻率,也漸漸越來越高了。
“這……這樣下去……”
如果是百年前的那支大元鐵蹄,遇到了這樣意料之外的情況,恐怕第一反應也是蒙頭先衝了再說。畢竟這一部明軍滿打滿算不過一萬人,而他們雖然是分兵出來的,人數卻也超過了兩萬。
便是用屍體去堆,也能硬生生的將這些明軍推平了。
但現在,塔賓帖木兒與麾下的騎兵們卻退縮了。看著前排的同伴們不斷的在刺鼻的硝煙與呼嘯而來的鉛丸中倒下,許多蒙古騎兵們條件反射的就拉起了馬韁,想要調轉馬頭向後逃亡。然而數萬騎兵的衝勢,豈是這麼輕易就能止住的?其結果就是後軍不斷的撞上前軍,前軍則不斷的,被明軍轟鳴的火銃無情的收割著生命。
無怪他們戰意低下。他們,本來就是“客軍”啊!是因為有利可圖,而配合納哈出想著來“撈一把”的軍隊而已。
作為生存在大元、大明以及納哈出三部中間的“山陽萬戶”,之後更是毫無道德壓力直接投降大明成為“朵顏三衛”,他們無論是對大元還是對納哈出,都並沒有太多的忠誠度可言。所思所想的第一要務除了利益,便是如何在三方混戰之中保全實力,待價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