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新學遇劫(1 / 2)

“哦?”老朱將信將疑,看在朱標的麵上,終究將這本奏疏展開。

原本他以為,這本奏疏上所寫的,不過是李善長投宮裡所好,表明自此支持收商稅、卑躬屈膝祈求宮裡原諒的奏本而已。

但越看,老朱的神情卻越發變得嚴肅了起來。

“來啊!去宣老五,還有劉先生來見咱!”

看完奏疏,老朱竟忍不住豁然站起,在殿內踱步思索了一番,終究喚來二虎,要他去召劉伯溫和朱肅入宮商討。

……

此時的朱肅,依然正在為國子監的事情而焦頭爛額。

皇帝收繳勳貴兵符鐵券之事,早已在城中傳的沸沸揚揚,文人們本來皆是彈冠相慶,都以為皇帝這是要自此刀兵入庫、馬放南山,要與元庭隔長城而治了。

本來嘛,如今大明已經收回了遼東與雲南,祖宗之地儘已在手,北元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沒必要再為了與元庭死磕,每年間花上那麼多的稅銀供養著這麼多的兵卒和武人。陛下行此舉動,正是效仿故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智,接下來就要禮遇文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了。

偏偏這個時候,那夜給勳貴們所畫的餅又不脛而走,文人士林們不禁大嘩:不僅不是要棄用武人,反倒是要給武人分封,讓他們稱孤道寡,淩駕於文人之上?

這……這怎麼行?究竟是何人,進讒言於陛下?

然後恰巧這時,朱肅讓宋濂編的國子監教學綱領初版,《華夏論》橫空出世了,書中從西周周禮說起,曆數千年華夏之興衰,最後指出,華夏之興,在於開拓進取;華夏之衰,在於故步自封。凡讀書者,當繼先祖之學,承先民之誌,篳路藍縷,拓展華夏。

此文乃宋濂嘔心瀝血,辭雄句麗,端的是絕妙好文。但卻正好捅了馬蜂窩,文人們枉顧文中知識,紛紛指責國子監妖言惑眾,進讒媚上,將粗鄙武事說的這般冠冕堂皇,這是數祖忘宗,要崇武抑文。

一時之間,國子監生在文人士林之中,竟是人人喊打,以至於之前堅持下來的監生中,多有因壓力而被迫退監者。諾大一個國子監,竟是沒剩下多少人了。

簡直成了國朝的大笑話。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作為文章的撰寫者,宋濂氣的渾身發抖。“這些人之中也多有飽學之輩,竟是枉顧文中之意,硬要將文章扯到膚淺的文武相爭上!”

“夫華夏者,服章禮儀,冠於天下。讓海外明禮儀、知廉恥,循我華夏之製,此正是聖人所言廣布教化、惠及天下也!豈能單純以武事論之?”

“這些人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真是,真是不可理喻!”

宋老夫子氣的麵色發紫。

“何必如此動怒。”已經接手教諭一職的劉伯溫好言撫慰宋濂道。“殿下此前不是早有定見,此輩讀書人,何嘗懂得聖人的微言大義,不過是以聖人之學為晉身之階而已。連聖人之言這千年來,都被此類人等改的麵目全非,何況宋兄之文乎?”

“依我看來,此事後麵,必有朝中文人推手。不會那麼簡單。”劉伯溫斷言道。

朱肅聽得暗自點頭,他也算這麼認為的。這些文人被齊齊煽動起來,固然有自己推崇的“新學”在文人之中的不滿經過積累後爆發的原因,但也必定是有人在後頭煽風點火。朱肅甚至可以猜想到這些人的身份,必定是朝中那起子文官,見李善長靠不住了,故而故意掀起波瀾,想要讓朝廷焦頭爛額之餘,顧不上他們逃避商稅之事。

“學問之事,豈可用來朝爭?”宋濂則更是生氣,國子監如今做的,是事關華夏百年、重塑聖人之學的大事,竟然有人借此興風作浪,他更加無法容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