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口,丁口……”洪武皇帝朱元璋麵露沉思之色,大明蒸蒸日上,似乎一切都在變好……但劉伯溫的這本遺折,無疑是給如今過於樂觀的大明朝,敲響了一記居安思危的警鐘。
胡虜肆掠百年,給華夏大地造成的傷痕實在太深了。深到即使已經用了二十年的光陰,仍然壓根不能抹平那些野蠻這片本該富饒大地上留下的餘燼。縱使老朱如今是一言九鼎的開國天子,大明的影響力又已輻射萬國、可攥取天下之富饒為己所用,但是有些東西,還是隻有用時間才能夠撫平。
其實有些東西朱標並未提及,然而老朱卻是心知肚明的。如今大明之所以能壓製住國中的種種矛盾,這樣肆無忌憚的肆意擴張,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現在是有他這個開國皇帝親自當國。他這個開國皇帝威望無疇,於朝廷一言九鼎,自可放手施為,縱有一二荊棘,隨手也就除了,不礙什麼大事。
再加上大明開國未久,勳臣貴戚,皆為忠誠之士,衛所之中,儘是精兵強將,奮驅逐韃虜之餘烈,倚仗老五的那一份先知先覺,一鼓作氣,方有今日所成。可如今伯溫已經去了,天德(徐達)、鼎臣(湯和)等大將已老,大明第一代的功臣已開始凋零。若沒有這些老將坐鎮,之後的開拓,還會這般順風順水嗎?
自己雙鬢已現白霜,若是自己有個萬一,標兒……標兒當真能壓的住魑魅魍魎,撐起這一段家業嗎?
老朱的眉頭皺的更深了,他的前半生,和北元朝廷打了半輩子的交道,對蒙元之崛起與衰落的曆史,可謂是了解極深……英武如成吉思汗者又如何?蒙元在其帶領下,其進取之勢何其猛烈,誓要取儘藍天之下所有疆土。可是當一朝雄主墮於馬前,天下無敵的蒙古帝國又如何?
還不是立刻分崩離析,內亂不斷。歸根結底,還不就是因為成吉思汗這位開國雄主,一生致力於擴張,沒有留下時間穩固國內、以至於留下了一大堆的隱患嗎?
縱然標兒也可稱得上神武英明,然後世之君,行事總是沒有製定製度的開國皇帝那般百無禁忌的。多多少少,也都會有一些掣肘。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大明,確實也是時候,將這些聚攏而來的夾生“食材”,好好的烹一烹了。
“擬旨,傳咱的旨意,劉基勞苦功高,當有殊榮。贈劉基為太師,侑享高廟,諡號‘文成’,尊其為‘誠國公’,以追其榮。”老朱道。
“另,將這本遺奏發往六部和內閣,教咱的大臣們都看看……下次大朝會,咱要和大臣們好好議一議。”
負責為皇帝擬旨的中書舍人捧著聖旨馳出,往劉府、以及六部內閣宣旨去了。自命朱標攝政以來,老朱已經許久沒有親自發過旨意,如今這兩道旨意同時發出,那些政治嗅覺敏銳的朝官們,自然會知道皇帝對於國策的偏向。
皇帝都下旨賜封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擁護劉伯溫遺奏中的主張。
“父皇英明。”朱標長長舒了一口氣,而後拱手而拜。這幾年來辛辛苦苦的支撐大明內政,朱標業已感受到治國的難處了。
雖說老朱的存在極為重要,正是因為有他這壓艙之石在頂上鎮壓著,大明這艘正在乘風破浪的大船才沒有翻。有朱肅這個先知先覺的穿越者,襄助大明抓住了許多能夠抓住的機遇,把大明帶到了一個更好的境地。但朱標這些年對大明的貢獻,也是居功至偉。
要是沒有朱標帶著一群官員們,在朝中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大明的朝政還真不一定能支撐的住這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四麵出擊。要知道,大明如今的體製,許多都是先代所未有,都不能稱作是摸著石頭過河了,簡直是在暗流湍急的險灘之中飛奔。
若無朱標托底,恐怕這船早也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