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範淮獻策(2 / 2)

即便是為了範淮不被阮氏招攬,自己也應當先下手為強,將範淮招入麾下。

哪怕,是隻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擺設,黎氏也應該施恩於他,以換取他身後那位大明周王殿下的支持。

隻要獲得了大明的支持,黎氏就能夠更進一步,推翻那一家子愚蠢愚昧的陳氏君主,成為大越的國君……

想到這,黎季犛隻覺得自己的內心一片的滾燙。

幾日後,黎季犛果然離開了升龍城,來到了武曲港中。他畢竟是安南國的平章,即便是朱肅,也不得不親自接見了他。

黎季犛一如既往的一副人畜無害的老好人模樣,先是向周王朱肅奉上了禮物,之後又噓寒問暖,關切起朱肅在安南的生活。到了最後,才圖窮匕見,對朱肅說起了有關於範淮的事。

“聽聞殿下近日來在我安南新收下一名弟子?”黎季犛笑眯眯的說道。“倒是還未恭賀殿下,不知可否,讓下臣見一見殿下的這位高足?”

朱肅心中暗暗冷笑,在阮氏的威脅下,這老狐狸也不得不變得急迫了起來。

但他卻沒有阻攔的意思,畢竟,從最開始,他就沒有想過把“範淮”交給阮氏。

畢竟,推動黎氏的壯大,使得黎季犛比曆史上更快的完成“篡權”之舉,才是他和老朱真正的目的。

阮氏,不過是一個用來刺激黎氏的工具人罷了。

不過,越難以得到的東西,才會越加珍惜。朱肅自然不會讓“範淮”那麼簡單的就接受黎氏的橄欖枝。

在朱肅同意了黎季犛見範淮的請求後,黎季犛當即見到了“範淮”。隨後,黎季犛向“範淮”表示了願意為範淮出具保文,使得“範淮”能夠參加安南科舉。

然而,出乎黎季犛預料的是,“範淮”竟然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的好意。

“抱歉,平章大人,請恕學生無狀。”範淮道。

“淮雖也有一展才學、修身治國之誌。然,我教苑之中,因一保文所困,鬱鬱不得誌者的同窗不知凡幾。”

“淮如何能夠獨善其身,而棄諸位同窗於不顧?”

即便麵對在安南身居高位的平章黎季犛,“範淮”仍顯得不卑不亢,頗具氣度。這也讓黎季犛不禁對他高看了幾分。

先前他便不願接受保文,故而如今被“範淮”當麵拒絕,黎季犛並不意外,而是道:“範小郎君有古君子之高潔,黎某好生佩服。”

“既如此,黎氏可為教苑所有普通科學子出具保文……如此,範小郎君可願意了?”

一隻羊是放,兩隻羊也是趕,虱子多了不癢癢,既然已經決定為這範淮開一個口子,那麼口子再開得大一些,對他黎季犛來說也沒什麼。

畢竟,對黎氏來說,死守士族的潛規則,遠沒有使黎氏能夠攥權篡位重要。

“這……”“範淮”似乎沒有想到黎季犛竟如此果斷的做出了這樣的許諾,臉上的神情終於變得無比的吃驚。隻見他離開坐席,對黎季犛深深一拜:“如此,淮代替我教苑諸多同窗,謝過平章大人成全之德!”

“哈哈哈哈,不至於此。”黎季犛笑得開心。這範淮,不止有超過黎蒼的才學,品性上亦是可圈可點。現在他倒是覺得,此人確實有拉攏的價值了。

得知了範淮為他們普通科所有人爭取來了保文,普通科士子們頓時歡欣鼓舞。

一紙保文,是他們仕途的敲門磚,也使得他們此生本該無望的上進之路向他們打開了一條縫隙……這些學子們無不感恩戴德,將範淮奉為他們的領袖。

而成功施恩於範淮,黎季犛也十分滿意。他認為自己已經可以大肆以新學為名擴張自己的勢力。接下來,隻要等到大明的這位周王離開安南,自己就可以借助這位周王弟子的影響力,成為安南國名副其實的新學第一人。

甚至於,能夠通過“範淮”這一層關係,在日後篡權之後,獲得大明的支持與背書。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是在“範淮”徹底偏向於他黎氏的前提下。因此,黎季犛毫無下限的拉攏“範淮”,以他安南國平章之尊,折節下交,數次拜訪甚至還沒有功名的“範淮”,贈予他大量金銀、孤本、地產,禮賢下士的態度之誠懇,連招攬關羽時的曹操也要甘拜下風。

終於,“範淮”為黎季犛誠懇的態度所“打動”,某一日在黎季犛麵前感慨道:“黎公待淮,竟是如此懇切。著實教淮感念不已。”

“淮不過一介布衣,如何能夠報答?沒奈何,也隻好等待來生,若為牛馬,也好結草銜環,以報公之厚恩了。”

“哈哈哈哈。”黎季犛聽到此言,心中不禁欣喜,大笑出聲道:“範小友何出此言。小友有此大才,何需等待來生?”

“異日同在朝中之時,小友能幫扶黎某一二,便可。”

範淮稍作沉默,思慮了一會,隨後出言道:“若學生所猜無錯,黎公是想通過學生,取得在下師尊周王殿下的支持,對否?”

黎季犛一怔,心裡訝異於

“範淮”的敏銳洞察。但他這些日子施恩於“範淮”,倒也沒想過隱瞞這件事。是以乾脆便承認道:“確實。黎某之所以禮待範小友,也確有所求。”

“黎某有革新我安南之誌,我安南而今,弊病重生,若要革新弊政,非需有大明支持不可。”

“故而,黎某方才如此殷勤。範小友不會嫌棄黎某世故吧?”

“範淮”重重的舒了口氣,道:“怎麼會呢。淮亦是安南子民,自也希望我安南能革除弊病,日趨強盛。”

“黎公願意為我安南寒門子弟出具保文,不懼激怒諸多安南士族,足見黎公革新之誌。”

“淮自然願意鼎力相助。隻是黎公,恕淮直言。”

“您想借助施恩於淮,來拉攏大明,此舉恐怕不會有什麼成效。”

“淮有一策,今鬥膽,黎公且試聽之?”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