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喬裝改扮,自是因為老朱這一大家子人,想要微服到民間去,好生的逛逛,體察一下民間疾苦。
這一回朱標登基大典,朝廷順帶著封了一群域外封臣,其中,就有十二位老朱的兒子得了封地,之後也要之國就藩的。
雖然老朱對兒子們的教育也抓的甚嚴,但,或許是因為老朱本人著實沒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天賦,後邊生出來的這幾個孩子,讓人省心的寥寥無幾。
故而,這一回老朱退休出巡,便也想帶著自己的這些崽兒們遊學四方,增長閱曆和見識。
免得之後在藩國就藩的時候,仍舊當個紈絝子弟,為禍一方,成了禍害。
還敗壞了大明這幾年來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大好局麵。
對老朱的這份擔憂,朱肅表示理解。畢竟在曆史上,老朱的這些兒子就大多不是東西。
確實是需要好好的教育一番,吃一吃生活的苦。
不過,在看到一大群穿著浮誇暴發戶服裝的半大小子,晃晃悠悠的帶著七分新鮮、三分得意出來的時候,朱肅還是覺得略有些頭皮發麻。
老朱實在是太能生了,後世人說人能生,往往用“生一個足球隊”作為指代,而老朱,足足生了兩個足球隊!
還是帶替補隊員的!
隻能說,洪武大帝在某個方麵的能力,也是震古爍今級彆。
再加上孫子輩的崽子們,嘰嘰喳喳的,朱肅一瞬間覺得頭都大了一圈。
不過老朱倒是一副樂在其中的慈祥模樣。
好在,這些半大小子身邊都自有自己的內侍和屬官跟著,倒是不至於要朱肅看護。
“爹,咱們今日裡要去哪兒?”
朱樉穿了一身繡了描金線的褂子,裡頭襯一件描金夾襖,脖子上掛一溜金色平安鎖,手中一把描金折扇,金燦燦的完全就是地主家的傻兒子。
不過他倒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我感覺還蠻好。
“嗯,咱今日裡到城外看看。”老朱道。他看著朱樉的裝扮,竟還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
老朱家的人審美,大都挺接地氣啊……朱肅偷偷在心中吐槽道。
老朱此前也幾次來到鳳陽城微服過幾次,這一回倒是輕車熟路,一大家子人如同踏青一般,分了幾輛馬車坐了,往鳳陽城郊而去。
鳳陽城受了朝廷幾乎不計血本的大力扶持,這裡本是一片窮地,自然條件不佳,必然到不了應天府那樣時節相次、各有觀賞,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的奢靡程度。
但鳳陽因出了個朱皇帝的緣故,朝廷動輒免稅,而且事先整肅了那些淮西勳貴之中殘民圈地的軍頭,鳳陽百姓的日子倒還過得去。
至少沒有出現“說鳳陽,道鳳陽,自從出了一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災”這種唱詞。
再加上玉米等新興作物的普及,雖然土地不甚肥沃,但農業發展倒也昌盛。
城郊外,也是一片一片的田連阡陌,春耕的百姓們在田地裡揮汗如雨,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這草原裡頭養好的耕牛,終究是讓百姓們也用上了。”看著用上了耕牛、曲轅犁在田地中翻地耕種的百姓,老朱頗為開心。
這些年,草原牧民們養牛、養羊,牛用作耕牛賣給了諸多的地主和農莊,羊則剃了羊毛紡織成了衣衫。
發展到了如今,北疆商道已經成為了大明民生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耕牛和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明的“衣、食”兩大難題。
現在,再也沒有官員輕言漠北乃是雞肋之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中原物阜民豐,無所不有之類的話。
即便偶爾再有幾個腐儒說些邊陲之地得之無益,窮兵黷武不可取之類的話,也常常被百姓們自發的噴死。百姓們早已切實享受到大明的擴張,所帶來的資源紅利。
所以,縱然北邊如今仍然時常有元庭餘孽叛亂,但朝廷上下的共識,還是要將草原不惜代價牢牢的抓在手裡。同化個幾代過去,草原就又是華夏民族的底蘊之地之一了。
在田壟裡頭走了一圈,甚至親自挽了褲腿到了田土裡,和老農嘗試了一番這用耕牛耕田。老朱的一身地主老財的裝扮也變得不倫不類。
好在鳳陽這地方,倒是不缺這種農民驟富的。畢竟是大明的龍興之地,這裡不知有多少跟著老朱打天下的鳳陽農民,成了老兵受了朝廷的賞退伍之後,當上富家翁的。
因此,百姓們也隻當他是一個起家發跡,卻不忘本的退伍老兵,看老朱一口地道的鳳陽口音,倒也和他聊的熱切。
看著那一大票子的大小娃兒,那老農眼神中驚訝摻雜著佩服,對老朱豎起了大拇指:
“老哥哥,這都是你家的兒孫?嘖嘖,好多的娃兒。”
“開枝散葉啊!福氣啊!”
“哈哈哈。”老朱也是一臉得意。下田地走了一圈,他的精神頭反倒更好了。
“一群熊娃兒,頭疼的緊!一天到晚的擱家裡鬨。”
“這事咱有經驗,人鄉裡的私塾先生都說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不乖的,那就狠狠的打!”
“咱家兒子大牛,早年間也不是什麼好娃子,好吃懶做。被咱打了幾頓之後,現在可是挑糞的一把好手哩!”
“老哥哥,你也回去多打幾頓,保管啊,這些娃娃,以後一個個也都挑糞挑的飛快!”
“哈哈哈哈,好,好!老兄弟你這話說的在理!咱記住了!哈哈哈哈!”<b
r>
老朱開懷大笑,笑得開心至極,一群龍子龍孫看著那老農在那教父皇皇爺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心中不忿,偏偏還都不敢說話。
隻能偷偷的瞪上那老農幾眼。
偏偏那老農沒眼力見,當沒看到一般,還抓著老朱的手說些挑糞、埋肥之類的訣竅,老朱也不厭煩,就坐在田壟旁聽得津津有味。
彆了那老農,又在其他家田地裡也看了一圈,甚至趕了幾個皇子龍孫下地裡去,幫這裡的老農種地扶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