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惆悵的樣子,老人家還是感性的,不能讓朱家世世代代遷居在老家,想必心中確實有遺憾。
但,很快老朱的眼神就再度變得堅毅,道:“咱這一番出巡,最重要的事,就是想給大明找一個適合遷都的地方來。”
“你們覺得,咱們下一站,去何處考察?”
說罷,他掃視著朱棣朱樉朱肅各人。
這一番,明麵上說老朱要移居鳳陽小住,但暗地裡,本就已經決定好了要和老朱一起到大明的四處看看的。
隻是沒想到,原以為隻是單純散心,老朱卻在心裡帶上了這樣的一樁大事。
老朱的眼神看向朱肅,朱肅想了想,本想說現在被稱為順天府的北京,但,後世朱棣遷都北京,打著的最大旗號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子守國門”。
但而今,草原已皆是大明之土,且大明也已經漸漸的站穩了腳跟,順天已經稱不上國門了,自然也不需要皇帝去守。
那麼順天是否合適,他便也不大清楚了。
想了想,開口道:“兒臣認為,無論如何,該將都城設在北方。”
“不為彆的,隻為糧道。都城在北,則南糧北運自然無人膽敢懈怠。那麼萬一北方遭遇天災,朝廷便不至於束手無策。”
老朱聞言,知道朱肅說的是“小冰河”的事情。
若是後世小冰河當真發生,朝廷都城在南,皇帝又昏庸的話,或許當真會對北方發生的寒冷和災荒視而不見。
但若是都城在北,一國之帝都都對小冰河感同身受,那麼官員們對於糧食的調運,自然不敢懈怠。
這個角度是老朱原先沒有想到的,他臉色鄭重的點了點頭。隨後問了朱樉:“你覺得,遷都至何處適宜?”
“啊?我……兒臣,兒臣覺得西安不錯!”朱樉就像是被老師突然點名的小學生,想了許久,決定蒙一個答案。
他也就去過西安,早年間在西安裡鎮守過一段日子。這時候,也隻能想起西安來。
“西安……前唐舊都,不錯。”老朱點了點頭,西安,確實是他備選的遷都地之一,便也點了點頭,沒有過多追究。
“老三,你呢?”轉而去問朱棡道。
“孩兒覺得,汴梁如何?”朱棡道。“汴梁乃豫州之分野,天地之中樞,八方之衝要,腹心之重地,其名曰大梁、曰梁州、曰汴京、曰汴梁,曆代更改不一,可謂鞏固金湯億萬年之地。”
“前宋故都。”老朱想了想,搖了搖頭。“開封無險可守,且苦黃河久矣,咱在位這三十年間,黃河五次決口,開封皆居險處。”
“不妥。”
“兒臣思慮淺薄,孟浪了。”朱棡退下。
老朱又問朱棣道:“老四,你怎麼看?”
“兒臣以為,當在順天!”朱棣道。
順天,是他前世“永樂大帝”所決定下來的地點,他自然是其忠實擁躉。
“爹,順天府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據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於燕薊。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啊!”
朱棣其實文化功底不弱,這一段話,倒也說的文縐縐的有理有據。老朱聽罷,點了點頭,認同了朱棣的說法。
因為朱肅已經發表過“當定都北方”的發言,老朱的目光便越過了朱肅,看向了朱雄英。“大孫,你覺得,咱們下一站,該去什麼地方考察?”
朱雄英閉目沉思。他雖去過大寧,但其他去過的地方其實也不多。
但他也是果斷之人,又所學淵源,思慮良久,便有了腹稿,方開口道:“皇祖父,孫兒覺得,該是西安更適宜些。”
“西安為唐時長安,長安故都,據守關中,控扼天下之地,萬國鹹通,集四海之奇珍。而今我大明盛況,正與當年之大唐相類。”
“大唐可以長安為都,我大明自也能以西安為都了。”
這一番話說的頗有道理。其實,老朱自己所矚意的地方,也是西安、太原等地。
朱雄英向他建議西安,他便也動了念頭。
“既如此,便往西安一行罷。”老朱拍板下定了決心道。
老朱意欲前往西安,一眾皇子皇孫自是隨行。
魏公徐達、定國公湯和兩人回鳳陽本是為了祭祖,兼看看這故鄉風物。
而今呆了這一段時日,倒也看得夠了,老朱邀他們同行,二人倒也並未拒絕。
於是一眾隊伍又再度浩浩蕩蕩,離開鳳陽前往西安。
這一次雖不算
完全隱匿蹤跡,但卻也不再大張旗鼓的打出皇家旗號。明麵上,洪武太上皇帝還是仍呆在鳳陽城的行宮裡的。
不過饒是如此,太上皇忽然間改道前往西安,應天府裡勸諫的奏疏還是如同雪片一般飛來。
好在如今已經把皇位交給了朱標,老朱身邊也沒帶多少文武大臣,不然,這一番突然的北巡,隻怕還要遭受到更大的阻攔。
西安與鳳陽多是陸路,頗為顛簸。朱肅本還有幾分擔心老朱的身體。
但好在,老朱的身體比之朱肅所想的還要硬朗。
或許是因為內閣的建立比曆史上更早,老朱沒有熬乾了身子,亦或者是戴思恭調理得當,也或者是離開了狹小的宮城,心緒開闊的原因。
老朱的精神竟是十分健旺,甚至有越來越健旺的趨勢。一開始還是端坐在四駕的馬車之上。
後來,竟是和徐達、湯和兩個老兄弟,又準備聊發少年狂,想縱馬馳騁,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了。
這可把朱、徐、湯三家小輩都給嚇了個半死。一大群人好勸歹勸,好歹勸住了這三老頭。
隨後,朱肅更是祭出了麻將這個大殺器,這三個老頭兒這才徹底消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