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張靜修奇怪的不是為什麼一村之長也要來省裡上門叫冤了,而是青浦……周立春……
這該不會就是那個、清末領導農民武裝起義的“天地會”領袖周立春吧?!
*
不管明末清末,農民起義不稀奇,秘密結社什麼的也不稀奇。
可眾所周知——“天地會”是反清複明的啊?!
……陳近南、韋小寶……
這大清都沒了快兩百年了,再說不管什麼年頭,漢人也不至於反明複清吧?
難道還真是——“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清”?
而內堂,殷正茂和海瑞吵架的聲音差點兒沒把房頂給掀了。
“海瑞,你給我看看清楚,這是我的總督,不是你的巡撫衙門!”
“這是大明的衙門,不是你和我的衙門!”
除了殷正茂和海瑞,大概還有鬆江知府和青浦縣令。
這個場景,簡直是夢回大明王朝1566,隻是皇帝從嘉靖變成了萬曆、地點從杭州搬到了上海。
咱們海瑞也升官了,做到了劇中趙貞吉“中丞大人”的位子,還真挺出戲的。
“海大人,一年收多少賦稅那都是朝廷定的,又不是下官中飽私囊了。”
說這話的是鬆江知府,聽聲音還挺委屈的。也是,在海瑞任下,但凡要腦袋的誰還敢乾偷雞摸狗的事兒。
彆管主動被動,反正肯定是兩袖清風。
“浙直是朝廷賦稅重地,如果連浙直的稅都收不上來,其他地方就更彆提了。下官被撤職查辦是小事,往大了說、朝廷用度怎麼辦,往實際上說、俞總兵那邊打仗誰出銀子?”
事情張靜修大概也聽明白了,無非就是收不上來稅麼。
這原不是什麼大事兒,畢竟這年頭也沒有專業的稅務人員。可自從張居正上台以後,覺得國庫空虛、官員屍位素餐,大明要丸。
所以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整頓吏製,搞“考成法”。
簡單來說,就是立限考事、以事責人。
每年先給你把責任目標定好了,類似於季度目標、半年考核、年度目標之類的,地方官員就根據這個指標來乾。完成一件登記一件,完不成的就要你自己就得掂量掂量了。
這不是覺得一股熟悉的味道撲麵而來?
“這不就是大明版的KPI績效考核麼。”
在張閣老雷厲風行之下,大明KPI效果顯著。
短短幾年之間、立馬提升了這群光吃飯、不乾事的官老爺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風。畢竟張居正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不跟你玩虛的、絕對是來狠的。
但真正執行起來,會遇到實際問題。
比如稅賦征收,一開始定了指標,但天災人禍難以預料。可是稅賦目標至少得完成九成,不然就撤你的職、摔你的飯碗,巨大壓力頂在頭上,乾事的也就……
“況且,陛下才剛剛離開鬆江,這百姓就賭到衙門口了。要是事情鬨大了,你我都脫不了乾係!”
張靜修腹誹,KPI考核就是有這些毛病,會使考核者過分依賴考核指標,而沒有考慮人為因素和彈性因素。
但現在也沒什麼辦法,隻能等朱翊鈞親政之後,細化一下KPI考核細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了。
“唉,你這小丫頭哪裡來的?!”
張靜修回頭一看,隻見一個八九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