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咱們有錢(2 / 2)

張靜修跟著他走過去一看,偌大一個房間,整整齊齊的一百張桌子,十乘十。每張桌子上一個人配一個算盤,有筆墨紙硯,麵前厚厚一疊賬簿。

此起彼伏的算珠子聲音,真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

“他們在算什麼呢?”

“大明全年財政收入。”朱翊鈞說,“這要是配合張先生的全國土地清丈工作。”

稅收乃國家之根本,畢竟搞不來錢啥事也辦不了,古代也有不少財政人才。

《萬曆會計錄》這本書就是明代最重要的經濟文獻之一,由戶部於隆慶六年開始編纂,最終成書於萬曆十年,基本貫穿了張居正執政的始末。

全書不僅以地理區分,又有以收支門類區分,包括邊鎮餉數、漕運、屯田、鹽法、鈔關、雜課等等,可謂一應俱全,算得上是一份較為詳實的統計年報了。

“算盤還是慢,沒有計算器、沒有電腦,總歸不方便。”

不然一個EXCEL表,一拉不就完了。做成圖表、更加一目了然。會計電算化、任重而道遠啊。

“以後搞個精講班,給他們講講《審計》《財務成本管理》。”

十年之內,咱就把注冊會計師考試給鋪開了。

既然都到了這個地方,張靜修直接問:“咱們大明現在一年稅收多少?”

“折合白銀4500萬兩。”

中國古代一開始銅本位、後來銀銅雙本位,但其實說到底都是糧本位,最後還是得折合購買力來看。

明萬曆年間政府一年財政收入大約白銀2300萬兩,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大約4300萬兩左右。

後期由於關稅和通貨膨脹,甲午戰爭時期達到8000萬兩,1911年清朝滅亡時更是將近3億兩白銀。

其中,田賦收入也由76%下降到27%,說明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原本的小農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都說明亡於沒錢,咱們這個大明,亡不亡的不好說,錢總是有的吧。

“那支出呢?”

朱翊鈞說了個數,靜修嘖嘖,看來這幾年花錢不少啊。

“賺了錢就是用來花的,不然擺著看麼?”

張居正攢錢、萬曆皇帝花錢,瞧瞧大明君臣之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