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第 118 章 經濟學(2 / 2)

這時候多的是人賣兒典女就是為了換口飯,隻要出的起錢,多得是願意賣力氣的人。

“而且來我這裡做工也都是附近的黔首,從做工的地方到他們家距離遠的也不過數十裡,路上耗費的路費遠遠少於他們能得到的工錢。”

“黔首們雖然不通數算,可他們心裡也有一杆秤,自然能算出來到我這裡來做工是虧還是賺了,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不會做的,既然願意來到懷縣做工,那肯定是收益大於虧損啊。”

趙不息給嬴政解釋。

給的錢多,黔首就都願意來做工,嬴政大概明白了趙不息的意思。

可嬴政轉瞬之間就察覺出了這種方法的弊端。

“如此多的青壯都來修房子,田地必然會荒蕪。”

這也是為何朝廷征發徭役不是抽空一整片鄰近地區的青壯,而是非要從天下各處征召征夫服徭役的原因。

“不會啊,這些黔首獲得了工錢之後必然會消費,他們消費糧食,糧食的價格就會上漲,商賈看到有利可圖,就會從其他地區運送更多糧食到懷縣來,其他縣的黔首見到糧食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就會更加努力耕種、養雞鴨豬羊。”

趙不息聳聳肩,輕描淡寫:“例如懷縣,每半年統計一次稅賦和各項發展情況,每一次統計懷縣繳納的稅賦比起上一次統計都會翻倍,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也都會大大增加。”

就有點出乎嬴政意料了。

重農抑商,這是這個時候就已經有的思想傾向了,因為曆代君主和朝廷的文武百官普遍認為若是商業發達那農業就會受損,想要經商的人多了願意種地的人就少,畢竟經商容易富貴而種地艱辛,好偷懶耍滑的黔首必定都想要經商而抗拒種地。

而無論在哪個國家和時代,糧食都是國家穩定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曆任統治者都會竭儘一切努力保障農業。

為何在趙不息這裡,商業發達不但沒有影響到農業,竟然還帶動了農業發展呢?

嬴政來了興趣,對於一切能增強大秦綜合國力的事情嬴政都是充滿了興趣的。

“黔首都不種地而是去給你蓋房子了,為何農業不但沒有荒廢,聽你的口氣反而還更繁榮了呢?”

看見自己便宜爹這麼有求知精神,趙不息也頗為欣慰,她爹本事越大就能給她造反出更多的力嘛。

趙不息直接從書架上抽出了幾張白紙,拿著炭筆拖著自己的椅子坐到嬴政身邊。

黑色的炭筆筆尖在白紙上畫出兩個圓,大圓套著小圓,趙不息在小圓中寫上“懷縣”二字,又在大圓中寫上“河內郡”三個字。

“我在懷縣招收大量工人來給我修建府邸和工廠,那以懷縣為中心,會吸引懷縣和附近幾個縣的黔首前來務工。”

趙不息拿起毛筆沾了紅色的墨水沿著小圓的周圍又畫了一個比小圓略大一些的中圓。

“在這個紅圈之內的黔首,他們的家距離懷縣比較近,來懷縣做工能賺取的工錢要比他們在家中種地能賺取的工錢更多,所以他們就會選擇放棄種地而轉職業為工人。”

<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