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讓我問你,後天要不要一起出去玩。”他說完有些心虛地喝了一口手中的水。
顧青舟抿了抿嘴,露出一副為難的表情,抱歉道:“不好意思,這次我可能去不了了,有兩個同學回了國,事情得大家分擔著做,確實有些忙不過來。”
她看出他的為難,卻不想讓他更為難。
“好,最近都在忙這個嗎?”
顧青舟點點頭,將手上打包的餐盒遞給他,“和朋友出去吃了飯,她說這個很好吃,給你帶了點。”
“謝謝。”陸則謙伸手接過,低聲致謝。
“不客氣。”她點頭致意,回了自己的房間。
——
自從內心退了一步,她與陸則謙再也沒有了故事。或者說那些稀鬆平常的事不再被賦予任何意義,回歸了日常的本質。
其實他們一直都是這樣相處的。
她突然有些慶幸自己慢熱的性格,讓那些暗流湧動的底,終究沒有上風平浪靜的麵。
開學以後,關於陸則謙的活動她參加過一場,在肖正的朋友圈看到的公開課預告。她拿著導航在UCL校園裡轉了好幾圈,終於趕上了這堂課的最末。《中國古建築的演化進程》,宏觀的東西一向是最難講的。
她記得國內古建築研究泰鬥級人物周有光教授是他本科的老師。
建築史的變遷就是曆史的變遷,裡麵不僅體現了人居環境的改變,更是體現了中國曆史觀念和社會體製的改變,這一點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理解起來都是很有難度的。
比如街道分布,中國的曆史城市幾乎都是以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來布局,方位上特彆便於掌握。而西方的街道是以街區劃分,街道往往很不規則,曲折而方向不定,無論走多少次都不太能找到規律。
再比如中國建築講究“群”的概念,除了單體造型以外,更注重單體與群體的關係,甚至會為了整體的空間感,而犧牲單體的多樣性。
他的聲音在低沉中透著一股冷冽,麵色沉靜,沒有狂妄更沒有過分自謙。他沒有過多的肢體動作,作為引導者和敘述者,一點也不喧賓奪主。
她其實對建築不太懂,但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到他想表達的意思。
“建築是磚、瓦、灰、沙、石材料的組合,是擁有色彩、光影、紋理、質感的藝術,更是囊括悲歡離合的人文。中國人對建築的形容,有‘金碧輝煌’也有‘青瓦白牆’,有‘秋山晴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也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中國人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中國人探討自我與自性的關係。”
在他說完這段結束語後,顧青舟將它翻譯成了中文,記錄在自己的備忘錄中,這是她感性的理解,她會永遠記得。
在一個明朗的清晨,二十來歲的她,遇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人。
Zhou:【恭喜!很精彩的公開課。】
出門時意外撞見了肖正,導致她無法掩藏行蹤,隻能大方送出祝福。
Lu:【謝謝。你來了嗎?怎麼沒看見人。】
Zhou:【和朋友來的,已經走了。】
Lu:【好。】
顧青舟關了電話,戴上耳機。她不算是一個靠音樂解壓的人,卻一直退回去,循環《喜歡一個人的心情》。
給兩人都留些時間,期待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