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的辛普森也一樣,看完《獨立日》回到家就把哥哥從床上揪起,興奮的描述著劇情,最後挨了頓揍才老實下來。老哥揍他的原因不是他把自己吵醒,而是他居然一個人跑去看電影不叫自己。
這一夜的北美注定要在興奮中渡過。看完《獨立日》的影迷要無眠。
與影迷一樣無法入眠的還有廣大的媒體從業者,和影評人,這些人就是一群在夜間工作的工蜂。
至於約翰,在聽完《獨立日》的票房數據後就起身前往臥室休息,明天還有工作,他需要一個精神飽滿的狀態。
次日,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照在臥室的地扳上,約翰從夢中醒來,迷迷糊糊的揉了揉眼睛從床上爬起,洗澡、刷牙,換上一身舒適的休閒套裝後,他打著哈欠走進餐廳。
“起來了!”
“恩,姑姑早!”
約翰一邊向戴文·摩根打招呼,一邊拉開椅子坐了下來。
今天的早餐很豐富,堆了小半個桌子,約翰拿著盤子夾了些熏腸、烤三文魚和蔬菜沙拉,又給自己倒了杯溫羊奶,就在他準備大快朵頤之時,一旁的戴文·摩根將手中的《芝加哥太陽報》丟了過來。
“你看看,這些影評人是不是集體腦袋抽風了。”
約翰拿起報紙,找到關於《獨立日》的報道看了起來,《芝加哥太陽報》是美國重要媒體之一,擁有許多讀者,而且影評專欄的常駐影評人還是大名鼎鼎的羅傑·埃伯特。
“約翰·克裡斯鄧導演墮落了,他將靈魂賣給了金錢,不在考慮藝術、美,隻關心觀眾口袋裡的美元,用噪音、爆炸代替了思考,用混亂、虐待代替了藝術,他摧毀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觀眾對美的印象,這是這個時代最悲哀的事。”
羅傑·埃伯特沒有攻擊《獨立日》,但卻送出了一個朝下的大拇指。
約翰看完將《芝加哥太陽報》丟到桌上拿起《紐約客》繼續看起來。
“約翰·克裡斯鄧倒在了金錢的攻勢下,從此好萊塢少了一位藝術大師,多了一位投機分子。”
《紐約客》的影評比《芝加哥太陽報》還不客氣。
“恭喜約翰·克裡斯鄧導演成功墮落,一顆冉冉升起的藝術之星,就此跌落到金錢堆裡。”——《洛杉磯時報》
“能親眼目睹一位藝術大師變成討好市場的碌碌之輩,這是我的幸事,卻又是這個時代的不幸。”——《滾石》
“《獨立日》將會成為約翰·克裡斯鄧這一生中洗不掉的汙點。”——《芝加哥論壇報》
“拍攝《獨立日》是約翰·克裡斯鄧人生中做出的最愚蠢的事,沒有之一。”——《今日美國》
“建議約翰·克裡斯鄧導演放下手中的工作去醫院看看腦科,看是不是獲得學院獎後腦袋飄了。”——《村聲》
全美所有影評人都在一邊倒的用儘各種惡毒的字眼對約翰進行了人身衝擊。
他們之所以這樣不顧身份,這樣齊心協力,完全是因為約翰背叛他們。
作為獲得學院獎最年輕的導演,全球票房65.33億美元的締造者,全美影評人已經為約翰設想好了未來,那就成為電影藝術大師,成為這個時代的燈塔,就像費裡尼、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樣。
但現在,約翰沒有按這些人設想好的未來走去,而是走向了商業,就像一直看好的貞潔烈女突然變成了蕩婦,讓人實在難以接受。
所以全美影評人已經將約翰列為了背叛者,向金錢獻媚的小人,他們誓要罵醒約翰,將約翰搬回到原來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