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各朝皇帝都想搞南水北調(1 / 2)

第152章?各朝皇帝都想搞南水北調

永樂年間。

朱棣深知一個道理,要想維護大明政權的穩定,必須穩定北方!

因此,他力排眾議遷都北京。

而自明朝遷都北京後,朱棣對這種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情況感受更為直觀。

首先是軍隊缺水。

作為一位熱衷於北伐的馬上天子,軍隊用水情況是他格外關心的事宜。

他深知無論軍隊多麼強悍,如果在飲水供應上出現問題,也必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自明朝設立九邊重鎮作為保衛北方邊境的重要屏障後,北方的常規駐軍數量激增,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愈發凸顯。

同時,瓦剌、韃靼等部落南下侵擾時,他們也急需找到穩定的水源供應。

因此,在九邊駐軍與北方部落的爭戰中,控製水源就成為了雙方的戰略焦點之一。

不論是主動出擊的北伐軍還是堅守陣地的九邊駐軍,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都集中在乾旱缺水的北方。

明朝軍隊解決飲水的首要辦法就是——靠天吃飯。

因為在運輸能力相當有限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河流、泉水、自然降水等天然水源,就成為了明軍的第一選擇。

此外,明朝還采用了挖水井、修建引水渠、挖窖蓄水等手段保證駐軍的生活用水。

雖然,明朝極其重視對水源的控製,但始終是捉襟見肘。

缺水還體現在民生上。

北方地區總是遭受旱災。

還好每次都救災及時,並沒有傷到大明的元氣。

北方缺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糧食減產。

因此,為確保京城的宮廷開銷、軍餉發放、百官俸祿支付,以及實現對北方地區糧食的有效調配,大明王朝開始正式啟用以運河為核心的漕運體係。

運河漕運起初的糧食運量約為300萬石,並隨後逐年遞增。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要將數百萬石糧食順利運抵京城,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唯有依靠水運的龐大承載能力,方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

漕運不僅關乎統治中心的穩定,更與北方地區的安寧息息相關,因此他對此給予了極高的重視。

朱家三代都明白漕運對大明的重要性。

朱高熾開口說道:

“父皇,漕運每年的任務極其繁重。”

“且在方便運輸和方便百姓交糧的同時,還極易衍生出名目繁多的附加雜費和腐敗行徑。”

“若是咱大明也能南水北調,那麼北方水資源豐富後糧食增產,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缺糧的問題。”

“隻是後世華夏耗資巨大,不知我大明有沒有財力實現。”

朱瞻基接過話:

“後世也規劃了五十年呢,大明也可以徐徐圖之,從無到有。”

“咱們先好好看看華夏後世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什麼樣的,我大明有沒有能力實現唄。”

朱棣點點頭。

“好大孫,所言極是。”

“任何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