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深埋於疆省維吾爾自治區,巴音多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廣袤沙海之中。】
【為什麼書裡那麼多樓蘭?】
【就是因為樓蘭把使臣給殺了,但是還沒等我們動手,樓蘭自己就沒了。】
【連那些詩人都憋屈的慌,就瘋狂的寫了一首又一首的詩啊!】
【什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什麼“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什麼“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
提及樓蘭,劉弗陵的眼中閃過一抹更為深沉的寒意。
匈奴是明目張膽的結仇,樓蘭則是反複無常的牆頭草。
樓蘭的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正好卡在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上,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
其地界北鄰匈奴,南接大漢,如此夾縫中求生的境遇,迫使樓蘭不得不時常在兩大勢力間權衡利弊,以求自保。
而樓蘭與匈奴更為接近,使得樓蘭在多數時候傾向於向匈奴示好。
先帝劉徹,雖對樓蘭之舉略有不滿,但出於全局戰略考量,並未對樓蘭進行軍事討伐,而是邀請樓蘭王至長安一敘。
樓蘭王一到長安就開始訴苦,說自己夾在匈奴和大漢之間實在是太難做人,他們對漢朝的某些行為實屬無奈之舉。
大漢當時正在同匈奴對抗,萬萬不可同樓蘭交惡。
否則若是樓蘭給匈奴通風報信,那樣大漢將會十分被動。
因此漢武帝選擇“原諒”樓蘭王,允許樓蘭在保持中立的同時,繼續與漢朝保持友好往來。
然而,好景不長,老樓蘭王離世,新王即位。
這位自幼在匈奴部落成長的樓蘭新王,自然對匈奴懷有深厚的情感,上台後迅速切斷了與漢朝的聯係,並封鎖了樓蘭古道。
甚至與龜茲聯手,縱容匈奴人殺害漢朝使者。
更甚者,樓蘭王還帶頭殺了來自安息、大宛的使者,將貢品據為己有。
其行徑之猖狂,令人發指。
樓蘭的多次挑釁,劉弗陵怒不可遏,於是沉聲問道:
“諸位愛卿,可有對付龜茲和樓蘭的良策。”
朝廷頓時陷入一片寂靜,百官都不敢輕易開口。
先帝好大喜功,連年征戰已使漢朝國力有所損耗,還需謹慎行事。
在劉弗陵有些惱怒之時,時任駿馬監的傅介子主動請纓。
他很想出人頭地,有所作為,畢竟給皇帝一直養馬也不是長久之計。
“啟稟陛下,臣願以出使大宛之名,前往龜茲與樓蘭,對其行徑進行嚴正譴責。”
劉弗陵聞言,點頭應允。
“愛卿一旦完成任務,那必然會重重有賞。”
他又頓了頓,接著說道:
“愛卿此行,務必小心謹慎,安全歸來。”
同時,他朝天幕努努嘴,又給了傅介子一個奇怪的眼神,並說道:
“愛卿,一切便宜行事!”
......
永樂年間。
朱瞻基頓時樂了。
也不知道後世的疆省人背到這些殺氣騰騰的詩詞時,是什麼感受。
那些自幼便耳熟能詳的詩句,長大了才發現,要斬的竟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