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宣傳思路是,基礎軍隊建設遠比名將的奇謀韜略更重要。
基礎軍隊建設,乃國家之根本。
名將奇謀,猶如錦上添花。
若無堅實之基,何以承托萬丈高樓?
此刻,朱棣低聲喃喃:
“霍去病長驅兩千裡,所向披靡,封狼屈胥,匈奴潰敗,從此漠南無王庭。”
是啊,華夏史書中記載的也都是名將的功勞。
其實,背後跟隨霍去病一起千裡奔襲的士兵也同樣功不可沒。
那或許漠北之戰,按後世的宣傳思路,會這樣寫:
“漢家兒郎,千裡奔襲,誓破匈奴。”
“將士皆奮勇,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是役也,大漢將士,以血肉之軀,築銅牆鐵壁,捍衛疆土,保我漢家安寧。”
......
【在傳統的曆史敘事中,華夏古代的史學家們多采用第二種敘事方式。】
【例如:“李世民用兵如神,一戰擒兩王,從此唐興”。】
【這樣的宣傳敘述,淡化了戰爭中軍隊的訓練、後勤、組織這些概念和作用。】
【隻有將領個人的行為和戰爭結果,暗示聽眾不自覺的將二者聯係起來,把將領行為作為戰果直接的唯一的原因。】
【這就是塑造名將形象的最有效的敘事方式。】
......
嬴政聞言,陷入了沉思。
所以,當戰爭的細節越多,名將就越不“名”。
而當戰爭的細節被削減,名將越“名”。
這就是兩種敘事方式的區彆。
針對不同的需求,各有千秋。
......
聽到天幕點到自己了,李世民有些開心。
這說的是虎牢關之戰。
當時,還是秦王的他,率領三千五精銳騎兵,一舉擊破了王世充、竇建德十餘萬大軍。
自己“天策上將”的威名,就是這麼來的!
“唐興”,也正是從自己開始的!
然而,天幕中的說辭又讓他有些不悅。
什麼叫“將領行為作為戰果直接的唯一的原因”?
他是皇帝,且是戰功赫赫的皇帝!
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後,那些舊臣的心思各異,唯有以實實在在的戰功、治國理政的成就、亦或是鐵血手腕,方能讓他們心悅誠服。
所以,史書上,需要這麼寫。
最重要的是,贏了的戰爭,也沒什麼好記錄的。
輸了的戰爭,才會用很多筆墨來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