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李世民:還是得多讀書(2 / 2)

此時,他看到後世中專的培養製度,驀然眼前一亮。

是啊!

大明不止需要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之人,更是需要能夠推動國家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型人才。

如今,大明已經有些許可以發展工業化的苗頭,各行各業對技藝精湛、能工巧匠的需求日益迫切。

還有專業的農事人才,火藥製造的人才等等等等。

想到這裡,朱棣禁心生壯誌。

大明為何不能借鑒華夏後世的中專製度呢?

一個國家,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

這就是順應時勢!

......

【這種狀況延續了十多年的時間。】

【這期間,大量的專業人才如同及時雨般湧現,有效緩解了華夏在工業化道路上遭遇的人才短缺困境。】

【而八九十年代,這不僅是華夏工業化曆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也是社會轉型期裡華夏人的迷茫階段。】

【很多人也陷入到了學實用技術,還是繼續深造的難題中。】

【1992年,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社會迎來了經濟繁榮期,對外貿易日益頻繁。】

【社會各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急劇攀升,呈幾何級增長態勢。】

【為了適應改革的需求,國家迅速響應,加速了人才培養的速度。】

【高等教育的門檻相對放寬,大學也開始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

【華夏還開啟了九年義務教育,文盲數量快速減少,國民整體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

李世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他致力於發展人口,就是為了要恢複生產力。

畢竟大唐還是農業型社會,人口至關重要。

而對於後世來說,國家的強盛將不僅僅依賴於龐大的人口基數。

更在於擁有足夠數量的懂專

業技能的高級人才,以及能夠基本識字、斷文識義的基礎人才。

這樣的人口結構,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動力。

未來的國家競爭力,將不再僅僅取決於人口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質量。

所以,後世的教育體係才會多元化發展。

想到這裡,李世民心中盤算了起來。

大唐如今雖然從百廢待興,到慢慢步入正軌。

但是還是沒有足夠的銀子,來大興義務教育。

李世民的目光掃向朝堂上出身世家的官員,心中凜然。

得多想想辦法把這些世家的教育資源薅過來才好!

得讓大唐子民多讀書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