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放下茶杯正色的對李善長說道:“推胡惟庸上台也無所謂,畢竟父皇也很中意此人,但李相退養之後還是離他遠點吧,不要再有聯係了。”
李善長一愣,然後猛然想到了上次跟太子討論的話題,又想到朱元璋的心性。
李善長站起身對著朱標一拜:“老臣多謝太子殿下提點,真是險些晚節不保。”
朱標伸手虛扶說道:“李相想明白了就好,您也辛勞一生了,何必再操心,歸養之後自有榮華富貴等著您。
李善長是個明白人,蕭何都需要自汙以求自保,何況他李善長,人要想立身於世,就不得不精明些。
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異,有時候就不能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人屢見不鮮;過於方正、深得人心而引來殺身之禍者,史書上不勝枚舉。
為人處世不要處處顯露自己的聰明,必要時不但要把自己的聰明歸於彆人,而且要善於自損形象,表現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樣子。寧可當時吃點虧,或者遭人唾罵,也要保全自己,免得惹禍上身。
李善長心中一歎,看來退養之後少不得要納幾房姬妾了。
朱標看著他寬慰道:“李祺還不錯,聽聞學問也有不少長進,就讓他隨本宮去山西處理遷民事宜吧。”
李善長趕忙致謝,這就是太子準備接受李祺作為東宮屬臣了,這可是對李家天大的恩德。
李善長心中有底後就開口說道:“淮西將帥家中有不少好苗子,未來都是殿下的臣屬,不如這次都帶過去吧。”
朱標一笑,跟聰明人說話就是簡單,他表達了護全李家的善意,李善長自然應該投桃報李,朱標現今已經不小了,也該有一批真正班底了.
那批士子朱標覺得其中難有什麼潛力大的,隻能把目光轉向勳貴子弟。
淮西勳貴是必須要打壓,有很有必要消除一批不安分的,但是還保留的還是必須保留的。
朱標怎麼可能不知道把勳貴打壓沒了,文官就容易失去製衡,宋朝不就是以文趨武的製度,導致了一係列的後果。
曆史上的明朝倒不是因為製度,因為朱元璋的開國和朱棣的靖難,加上一係列的對外戰爭,這些戰爭誕生了大量名將和功勳世家,此時武將不論是對皇帝,還是對朝政都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如果正常發展,武將集團影響力會逐步下降,文官影響力會逐步上升,但這種變化隻會是潛移默化的。
隨著朝政的穩定,戰爭的減少,武將必然要麵臨話語權降低的問題,治理天下畢竟還是要靠文治,而且戰爭決策權也會逐步轉移到文官手中,這是大勢。
不過明朝武將的地位依舊沒有太過削弱,畢竟宋朝的教訓就在眼前,明朝前幾任皇帝都是把勳貴們榮養起來,武將們雖然不管事,但仗著皇帝的庇佑,也不怕文官們,雙方正好互相製衡,直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直接導致大量的精銳部隊陣亡,包括四朝老臣、名將張輔在內的武將也足有數十位,武將集團遭受重創。
更致命的是,隨後的北京保衛戰是在以於謙為首的文官指揮下完成的,問題是還成功了,這直接導致了文官集團聲望大震。而武將集團在經曆了靖難重新洗牌,以及土木堡之變的打擊後,影響力大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