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治標治本(2 / 2)

大明第一太子 夜星月語 3457 字 10個月前

朱標剛開始還在想是不是地方官員不儘責甚至有貪汙通倭的行為,畢竟這裡無論是把物資賣給高麗還是日本都大有可為。

但是經過調查發現情況都還可以,朱標是清楚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對一些情況倒也不會過分的追究,畢竟朝廷俸祿確實很低。

往後幾天靖海侯留在衛所布置軍務,朱標則是下去走了不少村鎮,幾十年的倭寇之亂讓這些百姓深受其害,家家戶戶基本都有女子被擄走的例子,他們對倭寇的仇恨和恐懼無以言表。

朱標第一反應就是要不要把他們內遷,起碼在大明積攢出徹底剿滅倭寇力量前暫時內遷,這樣倭寇在沿海劫掠不到物資,加上大明水師的震懾,應該可以讓他們把精力轉移到隔壁的高麗身上。

但此事又不太現實,他們不同於山西百姓,靠海吃海已經是他們千百年來的生存習慣了,他們是肯定不願意的,朝廷早年也不是沒有下過允許沿海百姓內遷的政策,隻不過反響很不好,大多數百姓不願意離開賴以生存的海邊。

何況北方沿海還好說,南方沿海倭寇之亂可不僅僅是因為倭寇,其沿海百姓串通倭寇自己當海盜的也不少,畢竟南方富碩,絲綢茶鐵等現如今在國內賣不出去,若是能賣到海外可就能大賺一筆了。

利益動人心,朱元璋就是擔心這點才嚴厲禁止私人下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

隻可惜治標不治本,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

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

朱標自然清楚這些,之所以沒反對就是因為時機還未成熟,倭寇之事說到底殺多少都是沒有用的,他們在日本本土緩口氣就會卷土重來。

唯有大明高麗日本三方合力圍剿,徹底斷絕他們能修養生息的土地,讓他們隻能孤零零的漂泊在海上,不出數年就可徹底解決。

可現在大明最多能讓高麗配合,日本那邊戰亂不休,他們連個能主事的人都沒有,曆史上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希望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

於是,兩國恢複了關係,永樂年間,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麵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

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雙方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