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聽到這差點兒被自己一口氣噎著,朱元璋笑了笑然後重點看起了殿閣大學士的官位品級與職權,自己兒子什麼想法他是知道的,雖然現在看這個殿閣大學士們都沒什麼,但不難看出他們的潛力。
常侍左右以被顧問,這就是能時刻陪王伴駕了,若是真有本事自然可得提拔,更何況顧問就是提出對朝政的建議,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議政之權。
政權運轉的關鍵點是什麼,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其中決策權勿用多說,行政權必然是要下發六部的,這個議政職權就很模糊了,看樣子是基本被所有官員都有,但是能真正跟皇帝議政的就可不多。
朱標輕聲說道:“父皇,不是所有人等能跟您比的,現今的公務就足以讓咱們父子倆忙的暈頭轉向,更彆以後了。”
朱元璋聞言歎了口氣,他是皇帝但也管不住後代君王各個都能像他一般勤勉,隻不過他實在不想讓任何外人觸碰權柄。
可現實就是如此,現在的還好說,若是按照他的計劃,那以後需要批閱的奏章恐怕還得再翻一倍,到時候確實不是他們父子倆人能夠處理完的。
何況執掌天下需要做的又豈是日夜批閱奏章這麼簡單,勞心勞力的地方太多,確實會需要一個這樣的部門,否則全部精力都得放在這批閱奏章上了。
朱元璋沉聲說道:“先立著吧,當個虛職,不要過分關注,讓李善長、劉伯溫、宋濂都掛個名頭。”
朱標聞言立刻點頭表示明白,內閣雛形自然是要保護的,何況現在也確實不是太需要,最起碼不能打草驚蛇,胡惟庸還是要穩住的。
第二天早朝上,一個禮部的五品官員突然上奏說朝廷的官署衙門職權有些雜亂,請聖上重新規劃一下明晰各部職權,以便各部各儘其職。
朱元璋自然是欣然允諾,此話一出朝堂上瞬間就沸騰了,每次朝廷變動都意味有人起有人落,大家自然都極為關注,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權利被分走,畢竟權職的後麵都代表著利益。
按理說此事應該是汪廣洋主管,畢竟是上輔君王、下安黎庶、禮絕百僚、群臣避道的當朝左相,可還沒等汪廣洋說話,新任的刑部尚書就上前一步說道:“臣舉薦右丞相胡惟庸主管此事。”
還不等其他人附和,胡惟庸就惶恐的站了出來,朝著上麵的朱元璋躬身說道:“臣何德何能當此大任,還是由左相主管最合適。”
汪廣洋趕忙站出來推脫,心想這破事可彆想塞給我,朝堂上大多都是淮西人,自然是力挺胡惟庸了,畢竟有交情在,說不準還能撈點好處。
就在這時吏部尚書站出來挺起汪廣洋,有吏部天官帶頭,汪廣洋的呼聲突然也有了起勢,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刻意壓製己方的人。
甚至還故意讓人去支持汪廣洋,胡惟庸是個明白人,楊憲怎麼死的他可是親眼看見的,楊憲當年的聲勢如何他更是再清楚不過,怎麼敢在朝堂上顯露更多。
朱元璋父子倆站在高處看著下麵的群臣,倆人都不自覺的微微眯了眯眼睛,竟然沒有一個人來舉薦太子主管此事,難道他們真以為朱標隻是來觀政的,都是在故意裝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