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縣衙後,就看見自家父皇背著手麵朝行刑的方向在發呆,朱標走到這兒都能聽到那邊的慘叫以及百姓們驚歎恐慌的聲音,看來腰斬對他們的刺激也頗大。
朱元璋突然說道:“看熱鬨的人可多?”
朱標行禮後回答道:“多的很,而且越來越多了,害怕是害怕,但都想看看熱鬨。”
“劉英如何?”
朱標想了想回答說:“劉英也算聰明人,並無任何怨言,隻是聽說昨夜很晚才安寢。”
朱元璋悠然一歎:“好啊,聰明點好啊,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這對劉家好對咱朱家也好,往後能安守富貴就更好了。”
朱標附和道:“定能如父皇所願。”
朱標站在庭院內也回頭朝那個方向看了一眼,然後就跟著朱元璋進了屋內,如此吵雜的聲音才小了許多,朱元璋落座後說道:“鳳陽知府上奏朝廷,說是遷民耕種非常熱情,臨山的上山開荒,臨湖的圍湖稻田,隻是如今不知是應該鼓勵還是抑製,請求朝廷給個章程,這涉及咱的老家,中書省不敢隨意處理,就又送到咱這了。”
朱標眉頭一挑,沒想到鳳陽這麼快就飽和了,不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自開國後就一直往裡遷移百姓,加上那些被判去開荒的大量官吏,如今鳳陽能耕種的土地確實被開發的差不多了。
不過仔細的想一想,遷民大概倒不是因為現有的土地不夠耕種,畢竟人口還是稀疏,大概還是因為初到異鄉沒有安全感,隻想著多耕種,以求能夠在鳳陽安家落戶。
畢竟鳳陽遷民是朱標親自安置的,當初他規劃好的開荒麵積,就足夠保證每戶再生五六個孩子也能夠溫飽,更彆說那計劃早就超預計的完成了。
朱標又接過奏章確定不是因為有人大規模兼並遷民土地後才開口說道:“兒臣的意思是應該讓鳳陽官府加以抑製,不惜代價的開荒從短期看雖然能增加不少耕地,但如此大規模的開墾山林並非好事,何況圍湖稻田不利水利循環,一旦影響了淮河,那可就是大麻煩了。”
朱元璋倒是沒想到這些,他還想著百姓如此辛勤耕耘是大好事,還準備讓地方官府加以鼓勵呢,不過他也清楚自己兒子在這一方麵的見識非凡,何況鳳陽帝鄉在他心裡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又皺眉思考了起來。
朱標見狀又加以勸說,保護自然環境這在華夏是一種早已潛移默化的傳統,畢竟我們就是崇尚天人合一,但畢竟隻是一種情懷,對朝廷來說百姓耕種大於一切。
但是破壞自然的代價卻是實實在在的,朱標可是知道未來會傳出來的那句花鼓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雖然不知道這是遷民唱出來的還是鳳陽父老鄉親唱出來的,但是此謠對朱元璋的諷刺卻是十分明確的,朱標自然不願意看此詞在今世再出現紮了自己父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