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思慮再三(1 / 2)

大明第一太子 夜星月語 3438 字 10個月前

所以朱元璋開國後就下令,官田民田都要出一部分種植棉花,結果剛開始種棉令推行時,遭到了很多百姓的抵觸,百姓惜田,能種糧食的土地,從不會浪費種什麼其他的。

畢竟無論是種什麼都是要交田稅的,何況吃飽還在穿暖前麵,種種因由之下,縱使百姓迫於官府命令種了棉花,但卻並不認真照顧,依舊是把心力都應在糧食上。

朱元璋見此便下令,益種綿花,率蠲其稅!

此令一下立竿見影,江南地區的百姓的心眼就活動了起來,種糧食是雖然可以填飽肚子,但是要花錢交稅,種棉花不要交稅,隻要賣一把子力氣,來年收了棉花,再把棉花賣了錢,就可以又買糧食了。

百姓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樸素,當然了,士紳地主自然也不會放過朝廷的優惠政策,他們是不缺糧食的,所以種起棉花倒是比百姓還狠。

隻是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棉花無論是做衣服還是做床被,都是極為舒服的,所以價格不低,太多百姓自家種了也舍不得自用,大多都賣了出去,也就留下一點點給家中幼子幼孫用。

多種棉花的南方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北方了,老朱推廣棉花,最大的受益者是溫飽有餘的百姓,赤貧百姓的生活還沒改變太多,畢竟正式種棉花也不過才三四年,產出相對所需人口還是相形見絀。

想來尚需十幾二十年棉花產出多了起來,價格下降才能真正惠及天下,不過這也是常理,哪怕是工部研究的煤炭也是一樣的,再便宜也總有買不起的人,而買不起的人卻又恰恰是最需要的人……

不過事情總還是要辦的,就比如棉花,傳入國內都已經不知道多久了,可前麵多少朝代的明君賢相卻從未推廣過。

煤炭也是一樣,宋朝時候就已經開始焦炭煉鐵了,這是冶金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發明,相比於歐洲,華夏早了好幾百年。

華夏從不缺少創新,隻是甚少服務於底層百姓,愚民弱民更符合統治階級的需求罷了,不過到如今,時代已經要變了。

世界即將連通,固守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時代一去不複返,縱然閉關鎖國可以在延續一段時間,但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麵對浩蕩大勢無處可躲,那就應該主動投入其中借勢而為,猶如金鯉一般順著時代洪流越過龍門,再次成為世界的主導。

朱標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否則他完全可以讓工部先研究那些奢侈品,好好撈上一筆,隻是那些東西於國於民無益。

如果朱標隻是個百姓商人甚至是勳貴侯爺,那他才不會管這麼多,更不會費心力謀劃,隻會安心撈錢,反正大不了就領著一些心腹混出海外,這時候那邊都亂的很,有錢有人給自己弄個自治領土也不難。

但他卻是國之儲君,那麼他的根就在這兒了,舍棄不掉的,所以才會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籌謀打算,因為他知道,若是隻抱著自己死後管他洪水滔天的想法玩樂一世,等大限將至那天他一定會後悔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