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眾大臣相互低聲議論,但仔細聽去,多是讚同的聲音。
嬴政看向呂不韋,問道:“呂相邦,寡人作此安排,可否合理?”
“回王上。”呂不韋躬身說道,“王上作此安排,合情合理,想必無人有異議。隻是,這原來的軍務司若乾人等,該做和安置?”
呂不韋並未對嬴政的決定表示反對,而是提了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嬴政心中暗喜,說道:“原軍務司職務不變,軍俸不變,人員不變,均聽命於蒙武將軍。還有,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乃大秦之青年才俊,使其輔助蒙武將軍管製軍械,軍糧的調配。”
蒙恬、蒙毅兩兄弟同時叩謝領命。
“眾卿若無異議,此事便這樣決定了。”嬴政說道,“蒙老將軍不可久坐,早些回去歇息,寡人會將蒙武將軍的虎符與授印一同派人送到府上。”
蒙家幾人再次謝恩,扶著蒙驁,坐上車駕,回府去了。
蒙家的事解決了,可嬴政難得有一次廷議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
接著,嬴政又在廷議上與眾臣商討了一下太後去離宮的事情。
本來,這次廷議應該有太後在場的,可太後卻稱身體不適,並未出席,隻是說大王與呂相邦商議妥當之事,若需要印璽,去找她便可。
對於太後前往離宮一事,眾臣早有耳聞,商討的人不多。沒人提出反對意見,隻是有人建議應在嬴政大婚之後再選擇出行。剩下的聲音都是詢問何時動身,需要多少護衛,離宮是否布置妥當,等等。
太後離宮的議題很快就結束了,嬴政又征詢了一下在城中開立“論道館”的建議。
顯然眾臣對這一話題更敢興趣,呂相邦外府中的“論道館”,不少人都去過,本身大家都感興趣的事物,話題自然也多。有出主意怎樣籌備,怎樣運行的;有說多找賢士,前來論道的;還有出府兵幫助看守的;還有出宅院,提供場地的。
最後,場所定了下來,是城西的一所舊宅。嬴政又取了個新的名字——“文擂居”。
“論道館”不是不好聽,而是比較有局限性,隻論道而不論事,是達不到目的的。而“文擂居”,從表麵的意思就看的出,以文設擂,這是給天下學士提供的展示才華,以文會友的機會。
“文擂居”一事,也基本敲定下來。
接著,呂不韋提出選妃一事。
幾日內,各國的使者將護送各國公主陸續抵達鹹陽。呂不韋奏請將各國使團安置在城外,原因是蒙驁病重卸甲這一消息如果散播出去,定會使那些被蒙驁擊敗過的敵國蠢蠢欲動,舉兵來犯。
嬴政同意了這一提議。因為他知道呂不韋之所以建議此舉,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於九鼎的保密措施。
各國的使團名義上是護送公主,實則是探聽秦國的虛實,打探一些消息。如果讓他國探得九鼎的消息,那無疑更是開戰的借口。
嬴政不是怕開戰,而是他讀了李斯的《滅六國策》,準備積蓄國力,同時也壯大自己的力量,不先將王權弄到手,與彆國開戰,無疑是不明智的。
選妃之後,將是嬴政的大婚,這是舉國歡騰的大事。呂不韋劃撥了不少的錢銀給禮政司,並且敦促禮政司的奉常歐陽卓儘早安排。
歐陽卓領了命,卻又奏了一本。依慣例,選妃之後,便會定下大婚之日,同時還要祭祖。祭祖然後是春獵儀式,之後才可大婚。
眾人又將祭祖和春獵一事討論了個大概,廷議這才結束。
嬴政命趙高將蒙武任為上卿一事擬旨,然後去太後宮中蓋了太後與秦王的印璽。
安排妥當後,嬴政帶著趙高向華陽宮走去。
夏夫人回宮一事,華陽夫人早就聽說了,但並未做何反應。越是沒有反應,嬴政心中反而越是忐忑。
嬴政心中想著,借著廷議的機會,正好向太王太後提及此事。
向華陽夫人問了安,嬴政簡要地說了一下廷議上商討的內容。
關於其它的議題,華陽夫人到是沒說什麼,唯獨這選妃之事,若讓楚國的使團也住在城外,華陽夫人不讚成。
華陽夫人曾經也是楚國的公主,有這樣的想法再正常不過,誰會讓娘家人受了冷落。
嬴政隻好順著華陽夫人,準許楚國的南蘇公主來華陽宮,其他的使團成員則不可入城。
目的達到,華陽夫人笑了笑,沒再追問其他人如何安置。
見華陽夫人麵露喜色,嬴政將夏夫人回宮一事說了出來。
華陽夫人其實早想好了怎麼回複嬴政:“她回來便好,明日讓她來華陽宮坐坐,姐妹二人好些年沒見了。”
嬴政聽了不由得心花怒放,自己的親祖母與王祖母,終於可以並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