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沉著應戰(2 / 2)

救世秦皇 塵心追月 7211 字 9個月前

嬴政點了點頭:「明年要是打下趙國,可就不一定有時間了,我想去那裡摸摸底,不然總覺得好奇。」

李斯見秦王心意已決,於是說道:「王上是打算帶軍前往,還是隻帶幾個隨從,我到是想陪王上前去,可無奈朝政這邊……」

嬴政笑道:「你幫我把持著朝政便好,這次我會帶上小年獸,並且去之前還要去找西羌王陪著我,要知道那裡可是羌族的地盤。」

「可問過師尊了?」李斯道。

嬴政點點頭:「去洛邑之前就問過了,他也說有些事情應該弄清楚才好。」

「可是我還是有些擔心。」李斯仍有顧慮。

「不必擔心,現在要論起逃跑的功夫,我可是不輸給你。」嬴政笑著說道。

李斯心道也是,當初在華山,趙、魏派了那麼多人來刺殺秦王,卻連個人影都沒見著。

但問題是,昆侖山最大的危險不在於人,而是在於那異常的氣候和地理環境。

嬴政知道他還要開口勸說,於是改口道:「這樣吧,這次我不去找西羌王了,畢竟帶著年獸與他見麵也不方便,不如還讓廿七再送我一程。」

「我們走岩漿紅脈直接過去,想來那昆侖山再怎麼凶險,也比不過九幽吧。」

聽他這麼一說,李斯才放下心來。

提到廿七,嬴政又想起一件事,隨即說道:「對了,這次去九幽的時候,廿七又向我索要好處了,沒辦法,咱們得做個方案,讓十二生肖的屬相計劃正式執行起來。」

「好,微臣這就開始策劃。」

經過這一番商討,嬴政終於平靜了下來,並且堅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沉著應戰,見招拆招。

——————

楚國都城,壽春王宮。

這座年輕的

宮殿並沒有太過古樸的氣息,也沒有太多厚重的底蘊,因為楚國的王廷本就從郢城搬出來不久,那時是將都城定在了江陵,想來搬過來也沒過去多久。

李信直挺挺地站在楚王宮的議事大殿上,昂首挺胸,正視著楚王。

與之頗有反差的,王椅上的楚王麵露病容,緩緩放下手中那李信遞上來的國書,長長地歎了口氣。

「南蘇是寡人的妹子,如今天人永隔,寡人亦甚為心痛。」一邊說著,楚王的眼底已逐漸濕潤。

李信拱手道:「如今南蘇王妃已被秦王安葬在岐山的祖陵之中,整個事件幕後的元凶也已經查明,乃是燕國太子燕丹與秦廷叛將樊於期合謀而為。」

「眼下大秦正在對趙國用兵,以迫使其交出樊於期,但趙國直到現在,也沒有交出樊於期的意思,不知楚王對此事是何看法,何時助我大秦討回血債?」

楚王看了看下方站著的項燕,又是一聲輕歎:「寡人何嘗不想發兵為南蘇報仇雪恨,隻可惜中間還隔了一個魏國,實在是鞭長莫及啊。」

李信並未退讓,正色道:「大王要真想發兵,可以向我大軍借道,如今新鄭已在我大秦之手,楚軍大可從新鄭北上,也不算繞行。」

本就麵色蠟黃的楚王更顯為難,一臉的無奈。

項燕上前一步,對李信拱手道:「李大人,眼下我楚軍正值新老交替的時刻,軍隊戰力本就不高,要是再勞師遠征的話,恐怕隻會成了趙軍的磨刀石。」

李信道:「那依項將軍來看,楚國是想袖手旁觀了?」

項燕笑道:「非也,非也。我大楚雖然離得遠些,出不了人,卻能支援些糧草。」

「對對對。」楚王連聲道,「我楚廷出些糧草供給秦軍,就讓妹夫多出些兵馬,咱們一同為南蘇報仇便是。」

李信隻好輕歎一聲,故作勉強道:「既然大王確有難處,外臣也不好勉強,卻不知那糧草何時可交於我手?」

楚王看向一側的胞弟說道:「熊猶,此事你來辦,越快越好。」

熊猶應聲領命。

李信見其中一個目的已然達成,便轉移了話題道:「雖說攻殺謀害南蘇王妃的主犯之事已定,但其從犯昌文君據說已經逃回了楚國,不知大王又對他如何發落?」

「他逃回了楚國?」楚王咳嗽了兩聲道,「寡人隻見昌平君棄了官爵回了楚國,卻不曾聽說昌文君跟他一起回來。」

他看向項燕道:「項將軍,你即刻緝拿昌文君回來,交給李信大人發落。」

項燕拱手道:「末將領命!」

楚王又喘息了幾聲,對李信說道:「寡人有些勞累,李大人有事就找他們二人吧,失陪了。」

說罷,楚王由身旁的太監總管攙著,回了寢宮。

李信與項燕和熊猶說了幾句,便出了宮門,回了自己的驛館。

卻不想剛一進門,卻見桌上放著一個四方的木頭箱子。

左右看了看,屋內並無旁人,李信來到桌前,見那箱子上麵放著一跟竹簽,上麵歪歪扭扭地寫著幾個字:

樊噲代劉郎敬上!

李信心生疑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那木箱的蓋子。

雖說李信膽子不小,卻也不禁一聲驚呼。

裡麵放著的,赫然是昌文君的項上人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